近年來,清水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和美鄉村建設為契機,按照“產業定帶、帶上選村、村分等級、梯次推進”思路,突出培育優勢產業增動能,著力補齊設施短板夯基礎,注重保護鄉村風貌靚顏值,全面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奮力打造富有特色、宜居宜業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一、抓推動強保障,把穩責任落實“定盤星”。一是高位推動抓落實。成立鄉村建設專責組,定期召開縣委常委會會議、工作聯席會議等會議,研究制定清水縣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以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延鏈補鏈為支點,不斷增強和美鄉村建設支撐后勁,全力破解工作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切實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各項任務落實落細。二是專班聯動聚合力。堅持將和美鄉村建設與產業培育、安全飲水、衛生健康等工作一體推進落實,強力推行“一月一調度、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工作機制,構建起縣鄉村同向發力、多個專班專責組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確保了鄉村建設有序推進。三是加大投入強保障。探索推進“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整合模式,不斷強化投入保障力度,引導資金、要素、力量等向鄉村建設領域聚集,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25億元,有力確保和美鄉村建設示范行動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二、注重規劃引領,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一是明確建設優先序。按照鄉村建設標準要求,經摸底篩選和審定審核,共確定發展類村莊129個,鄉村建設重點村17個,按照應編盡編原則,將產業布局作為村莊規劃編制的基礎優先規劃。二是做好村莊規劃圖。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按照尊重自然、體現特色、傳承記憶原則,統籌土地利用、資源稟賦、人口分布、產業布局等要素,因地制宜,以產業定位,做到“一鎮一品、一村一特”產業發展規劃,確定村莊發展目標,完成“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123個。三是精準編制項目庫。緊盯村莊規劃和短板弱項精準謀劃建設項目,著力健全產業發展鏈條、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發揮特色產業賦能優勢,增強特色產業引擎作用,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久久為功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三、延伸產業鏈條,培植強農富農“動力源”。一是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按照“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的產業布局,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園區化、集群化發展。健全完善“以獎代補”“以效定補”激勵措施和“企業+合作社+農戶”聯農帶農機制,引導合作社、農戶參與產業發展,6萬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累計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44個,種植冬小麥良種繁育15萬畝,建成小麥良種烘干倉儲中心5個;年均種植中藥材、蔬菜、漢麻、小雜糧等特色產業38萬畝,引進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二是創新打造村級農業產業園。按照“大園聯小園”的思路,建成村級農業產業園65個,培育形成奶油草莓、黑木耳、羊肚菌等特色鮮明的村域產業。實施農產品品牌提升行動,累計創建“三品一標”27個、“甘味”品牌6個,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持續增強。三是深入推動文旅農康融合發展。按照創建西北地區文旅農康融合發展先行區的總體部署,出臺《清水縣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實施方案》,深度挖掘文化底蘊、農業特色、生態優勢、康養資源,堅持“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理念,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產業發展體系,不斷增強和美鄉村建設后勁。打造提升永清蘇屲村、白沙溫泉村等5個省級鄉村旅游樣板村,將鄉村旅游作為帶動鄉村資源發生轉變的內生動力,讓更多群眾走好旅游路、吃上旅游飯。
四、突出示范帶動,打造鄉村建設“樣板間”。一是扎實推進鄉村建設示范引領行動。以鄉村建設示范帶為牽引,聚焦和美鄉村建設內容,發揮產業支撐作用,因村施策建成產業融合、文旅賦能、特色保護等不同類別的示范村,打造形成6條鄉村建設示范片帶。二是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大力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處理、市場化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和“門前三包”等工作機制,建設36座村級污水處理站,敷設污水管網338公里。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從各鄉鎮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歷史形成的居住現狀和習慣,完成戶廁改造4.3萬戶,全縣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8.54%。引導群眾在房前屋后發展以栽花種竹、移栽鄉土果樹、建設小菜園等為主體的小微產業,豐富產業體系,凸顯“小農”經濟特色,煥發“記得住鄉愁”的和美鄉村古樸特質的內在美。三是穩妥推進公共服務能力補短板行動。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完善“強校+弱校”“城鎮+鄉村”幫帶機制,抓好鄉村教育培訓和校園安全管理,切實辦好群眾家門口“小而精”“小而優”的優質學校。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開展縣級醫療機構與鄉鎮衛生院“一院一醫一戶”對口幫扶行動,提升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醫療服務水平,更好滿足群眾需求。做好村級互助式養老服務,老年助餐服務點建成投運,積極組織開展“假期托管班”,用心用情解決農村“一老一小”問題。
五、塑形鑄魂并舉,打好鄉村治理“組合拳”。一是以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黨建引領+‘三治’融合”治理體系,扎實開展“化解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專項治理,排查調處矛盾糾紛8076件,白沙鎮、黃門鎮分別被命名為全省新時代“楓橋式”基層單位和通報表揚單位,“進門式”糾紛化解、紅黃藍“三色預警”星級管理機制,分別被中央和省委政法委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二是以文明實踐涵養新風正氣。依托建成的3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和1183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和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評國家級文明村鎮2個、省級文明村鎮21個,全縣縣級以上文明村鎮覆蓋率達83.97%。三是以理念創新賦能治理效能。結合文化底蘊、產業特色、鄉風民風等村情實際,總結完善黨建聯盟引領型、村民議事參與型等8種鄉村治理模式,充分挖掘金集鎮城科村“紅九條”、賈川鄉梅江村大槐樹講壇、草川鋪鎮磨兒村“三類”人才引領治理等一批典型經驗做法,切實以“繡花功夫”打通“神經末梢”,走出了一條具有清水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