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時節,白沙鎮的田間地頭里,綴滿菌棒的烏亮木耳如墨玉鋪展,生動繪就地擺木耳的豐收畫卷。依托回歸自然的栽培優勢與創新管理,這方沃土不僅孕育出品質上乘的珍品,更讓沉甸甸的菌棒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白沙鎮樺川村地擺木耳種植點,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烏黑油亮的黑木耳從菌袋孔洞中蓬勃鉆出,層層疊疊,厚實飽滿。農戶們忙碌穿梭其中,手指輕捻間,一朵朵肥厚鮮嫩的木耳便落入筐中。

“我們村種植地擺木耳5畝,今年木耳長勢很好,產值也好,預計能產干木耳3000斤,增加村集體收入12萬元,同時也能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就業。這兩天正是木耳采摘時期,木耳長勢很好,平均每天組織群眾30人摘木耳,每人每天能賺80元。”白沙鎮樺川村村委會副主任馬萬文說。
據介紹,地擺木耳具有“低門檻、高效益”的特點,相對于大棚吊袋種植,地擺木耳投入成本低,種植難度小,更易于推廣,其回歸自然的栽培方式使產品更加接近于純天然野生黑木耳,口感更佳,更受消費者青睞。

為保障地擺木耳的產量與質量,白沙鎮專門邀請技術專家開展培訓,安排技術員每日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庭院,實地指導菌棒的科學管理。同時大力推廣“地擺+遮陽網”種植模式,在保障木耳充足光照與通風的基礎上,有效增強了抵御強光、暴雨等極端天氣的能力。引入智能監測系統實時監控土壤濕度與溫度,并在灌溉、施肥等環節嚴格遵循綠色生態標準,確保最終產出的木耳綠色健康、品質上乘。

近年來,白沙鎮緊密結合全縣“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的產業布局,立足食用菌產業龍頭鄉鎮定位,按照全鎮“三園九點滿庭院”食用菌產業布局,科學謀劃積極爭取第一批銜接資金,成功申報實施大田地擺木耳種植項目,在全鎮14村全覆蓋建成大田地擺木耳示范點9處75.5畝,投放菌棒42萬棒,從項目申報、工程實施、惠農利農、技術服務、問題解決、線上直播+線下銷售,全鏈條精耕細作,持續推動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種植的地擺木耳于5月4日陸續投產,6月中旬開始進入采摘高峰期,目前采摘晾曬好的木耳干貨約24000斤。下一步,我們繼續嚴格按照技術指導,嚴抓生產管理,搶抓農時使地擺木耳效益達到最好!卑咨虫傓r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姚鳳鳳說。(清水融媒記者牛啟坤馬輝)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