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區地處甘肅東部,坐落在有“天下黃土第一塬”之稱的董志塬腹地。西峰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等遺址遍布全區;夏太康時周先祖曾在此“教民稼穡”,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蔽鞣鍏^物產豐富,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被稱為2001年中國石油勘探四大發現之一的“西峰油田”探明儲量達1.31億噸。
。保梗福的辏翟,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縣級西峰市;2002年9月撤市設區。建市20年來,特別是“十五”以來,歷屆市(區)委、市(區)政府和各級黨政組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城帶區”戰略、“民營富區”戰略和“農業穩區”戰略,團結帶領33萬西峰人民,以建設隴東“經濟強區,文化名區,人居美區”為目標,全力打造“西峰思維”,努力探索“西峰模式”,聚力創建“西峰精神”,全面實施六大戰略。
。玻埃埃茨,全區國內生產總值23.8億元,比建市時增長17倍,比“十五”初增長1.6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億元,比建市時增長11倍,比“十五”初增長76.2%;出口創匯2805萬美元,較2002年增長了32.3%;財政收入1.55億元,比建市時增長19倍,比“十五”初增長70%;農民人均純收入2128元,比建市時凈增1856元,比“十五”初增長23.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250元,比建市時凈增5608元,比“十五”初增長49%;GDP增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城建投資、出口創匯等12項指標位居全市前列。
創新項目機制支撐提速發展以層級縱橫負責制為統攬,縱向抓“千百十”工程實施,即縣級干部分別聯系一個千萬元以上項目,鄉鎮、街辦、區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分別聯系一個百萬元以上項目,任實職的其他科級干部一半以上招引并聯系50萬元以上項目;推行項目工作“四包一定”責任制度及“五個一”工作機制,縣、科、一般干部捆綁考核,連帶追究。
2002年以來,實施50萬元以上項目860個,完成投資33.05億元,年均增長50.25%。
積極走出去,與東南沿海的三個區締結友好區,僅2004年招商引資項目完成投資4.2億元,增長51%;深入挖內潛,實現民間資金變資本,2004年完成民間投資6.19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一半以上。
努力經營城市拉動提速發展按照“一年打好基礎,三年形成框架,五年再建一個新西峰”和加快建成區域中心城市的構想,走“道路搭骨架、土地換資金、存量引增量”的城建路子,大力開發新區、積極改造北區。
2004年新增城區面積3平方公里,帶動實施項目18個,完成投資2.6億元。北區改造以道路建設、安居工程、“五化”工程、市場建設為重點,實行一條原則(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兩項政策(道路建設配套兩側土地開發權;政府統一規劃、村組自主開發、相應減免規費),激活民間資金近億元;2004開工建設市政道路10條6.8公里,完成投資9000多萬元,城市環行路網初步形成。建成寬80米,長4.2公里的世紀大道,成為“慶陽人民的效益路、幸福路”。實施居民安居工程,2004年新開發世紀新村、金鵬家園、東湖安居二期工程等住宅小區8處60幢,總投資6.5億元;完成投資2億元,建成面積28.9萬平方米,相當于前六年的投資總和。解決了6208戶、2.4萬名城市居民的住房問題,提升了人氣,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采取村組直接投資,農民土地入股、引資合作的方式,新建擴建各類市場41處,僅2004年總投資8140萬元,新建、擴建各類市場13處。其中交易額過億元的市場3處,過千萬元的2處,各類市場年交易額5.8億元,創稅2400萬元,為所在村組群眾增收446萬元,人均2700元,促進了富民富區。突出城鎮規劃的編制和落實,2004年城建投資完成8.4億元,是前三年的投資總和;新建三層以上樓房98幢40.1萬平方米,硬化巷道20條1.8萬平方米,城市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投資吸引力、要素聚合力明顯增強。
壯大民營經濟加快提速發展堅持“四為主”、落實“四不論”,突出民營經濟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放寬民營經濟的準入機制,并對民營經濟的發展,政治上給待遇,政策上給優惠,資金上給扶持。五年來累計發展私營企業502戶,個體工商戶10712戶,從業人員2.9萬人,民營經濟入庫稅金達到5000萬元,財政貢獻率達到40%。
堅持一手抓盤活,一手抓新辦,強力實施“工業突破”。在規范、完善42戶改制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著力落實“億千百”工程,堅持小群體造就大規模、培骨干再造新優勢,全區銷售過億元的企業達到3戶,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新增稅收2500萬元,鄉鎮企業工作獲2004年全省綜合二等獎。
著眼城鄉一體促進提速發展立足區位優勢,服務城市人口,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和綠色農業,力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城鄉一體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五年來,通過抓龍頭企業帶動,抓示范園區引導、抓主導產業支撐,抓小康建設推動,投資2.92億元新建、擴建慶發、通達、華興等36戶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9.5萬噸。慶發、華興兩戶企業被申報確定為省級龍頭企業,帶動發展訂單農業3.08萬畝;采取“一鄉一品”、規模經營、市場聚集、大戶帶動等辦法,建成瓜菜、蘋果、養殖專業村61個,年種植瓜菜15萬畝,累計栽植果樹13.29萬畝,養牛8.4萬頭,專業村占到總村數的60%以上。
實行政府搭臺、部門伴奏、業主唱戲的辦園機制,建成10個農業集約化經營示范園區,完成投資10482萬元,核心區面積6662畝,輻射帶動5.6萬畝,其中綠色無公害認證面積3.7萬畝,引進項目22個,入園企業21戶,示范區完成產值2653萬元,實現利稅330.79萬元。成立行業協會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22個,農民人均產業收益達到795元,占純收入的38%。
采用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新增744名種養大戶集中土地9600畝,發展專業生產。種植大戶孫本田租用塘、壩栽植蓮耦,畝均收入5000元左右,高原種植蓮藕成為全國首創。加快農村小康建設步伐,每鄉(鎮)集中建設一處小康新村,已建成732戶,完成投資8717萬元,走出了一條根治亂占亂建、節約土地資源的新路子。“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小康住宅”建設成為市、省典型。
統籌各項事業推動提速發展著眼“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把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協調推進。大力開發以香包剪紙為主的民俗文化產業,年生產香包民俗文化產品100萬件,連續參加了四屆香包節,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成為促進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新型支柱產業。以“三項建設”、“四化達標”為重點,吸納社會資金、民間資金1376萬元創辦民辦學校,民辦高中在校學生占到全區高中學生的三分之一以上;組建社會化后勤服務機構32所,全區初中以上學校基本實現了后勤服務社會化,社會辦學走在全省前列。籌集社會資金400多萬元,實施廣電寬帶網建設,全省第一個實現了廣電寬帶網光纜鄉鄉聯通工程。加強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建成高標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0個,小康示范村衛生所13個,城鄉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積極發展體育事業,什社鄉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鄉”稱號。科技興水、農村能源建設受到重視。“南湖”工程創造高原用水范例,成為全國首創。勞務輸轉、科技特派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突出嚴打整治、禁毒專項斗爭,加強社會治安防范體系建設,落實信訪工作領導責任制、督查通報制,全區社會治安大局持續穩定。認真落實城鎮居民“三條保障線”,2004年發放養老金、失業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90.3萬元,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經過“十五”提速發展,西峰區經濟社會已經進入全新的境界。
。玻埃埃材暌詠,GDP增長連續三年均遞增41%,實現了提速發展的目標。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十一五”期間,西峰區委、區政府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一個目標(建設隴東經濟強區、文化名區、人居美區),主攻兩大任務(加快“產業化、工業化、城鄉一體化”進程,確保經濟發展增速、財政較快增長、城鄉居民增收),解決三大難題(“三農”、財政、就業),開發四色產業(石油、綠色食品、黃砂、香包),完善五種機制(“三七開”考核獎懲機制、項目工作責任制、監督評議制、環境建設責任追究制、突出貢獻重獎制),實施“六大戰略”(以城帶區、民營富區、工業立區、商貿活區、農業穩區、文化興區),協調推進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切實加強黨的建設,提高執政能力,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今天的西峰以最優的環境為依托,伸出熱情的雙手喜迎四海賓朋來西峰投資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