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實干,是近年來西峰在提速發展中形成的“西峰精神”的精髓。在新農村建設的路子上,同樣將這一精神彰顯無遺。
如今,西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地實施。一些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又具有獨特“西峰風味”的興農惠農政策和做法,已經深入人心。記者深入當地村莊院落,田間地頭采訪,處處感到新風撲面。
農村新景象彭原鄉鄢旗坳村是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村,平展的砂石馬路通村聯戶,整齊的養殖棚舍格外惹人眼目。在村民李克濤家中,記者看到,在貼了瓷磚的廚房里,他的妻子正從沼氣灶上將一籠熱騰騰的饅頭提了出來,對這種節能、環保、高效的新能源,他和妻子非常滿意。“過去我們做飯煙熏火燎,現在好了,做飯和城里人一樣方便干凈。”李克濤建了一個15立方米的大沼氣池,后面就是他的養豬和養牛的暖棚。今年他家已出欄了60多頭牛,現在存欄30多頭豬,18頭羊。村支書王鳳海說,像李克濤這樣的養殖戶全村就有30多戶,百頭以上的養殖大戶有10多家,庭院養殖四五頭大家畜的農戶遍地開花,全村僅養殖業的產值就達到380萬元。
董志鎮北門村王喜奎一家6口人原來住在地坑院,人畜未分離,柴草亂堆放,吃水行路極不方便。去年實行安居型居民點后,王喜奎和30多戶群眾一樣住進了200平方米鋼混結構大瓦房,寬敞明亮又干凈,還吃上了自來水,走上了砂石路。彭原鄉下莊村的溝畎組位于塬邊山區,散居其中的有20多戶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條件,鄉政府利用村上的公用土地,規劃建設居民新村,整體搬遷山區群眾,為地域偏遠的村組如何開展小康住宅建設工作探索出了一條比較成功的路子。顯勝鄉唐茍村的周小明一家,今年的春節過得別有滋味,原因很簡單,喬遷新居,過個好年。以前他住的地方人稱“三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不通。去年4月,在區民政局和鄉政府的幫助下,為他在村部附近蓋起了嶄新的小獨院,全部磚瓦房。如今的他吃水不用挑,用電不用愁,出門路坦途。目前全區已有230戶類似周小明這樣的山區困難群眾喬遷新地,蓋起了新房,政府為他們投資79萬元。
這里有一筆明明白白的賬:西峰區建成各類水利工程709處,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6.6萬畝,通電率達到93.3%,通電話率達到43.3%,電視覆蓋率達到96%,農村醫保參合率達到90.26%,組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4個,建成龍頭企業7戶,認證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個,加大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讓農民免費看電影……林林總總,算大賬,西峰一年支農資金近3億。
支農的結果顯而易見。去年,農民人均產業收入1079元,凈增165元。這成為當年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
“通水、通電、通路、通訊,改俗、改灶、改廁”,農村人享受著城里人一樣的衛生條件,還享受著城里人無法擁有的如詩如畫的生態環境。
農業新格局綠意蔥蘢的鋼架大棚,滿載蔬菜往返的汽車,伴隨著村民們爽朗的笑聲,襯托出了董志鎮新莊村的幸福與和諧。1998年新莊組的袁文軍、強潤娥、賀宏智3戶人家,率先建起了8個蔬菜竹竿拱棚,當年試種辣椒,一年下來,每棚收入都在3000多元。他們用實際效益告訴村民,這黃土地里也能挖出“金蛋蛋”。第二年剛開春,全組一下子建成蔬菜大棚50多個。政府也及時引導,推行種植業替代傳統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以辣椒為主、其他蔬菜為輔的“一元多品”產業新格局,同時采取“政府搭臺、部門合作、群眾參與、規模開發、基地輻射、整體推進”的方式,給予政策、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僅鎮上就先后投資200多萬元。目前,以這個只有60多戶人口的自然村為中心,輻射到5個村,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新莊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西峰城區兩成以上的蔬菜都是“新莊牌”。
通過發展“一村一品”和“一鎮一品”,西峰區涌現出了許多果樹村、養殖村、蔬菜村等。實行規模經營,使土地、資金人力、機械等生產要素實現了最佳配置和優化組合,同時依托政府引導,調整產業,發展高效益、高質量農業。據統計,西峰區24萬農村人口,其中農村勞動力14萬人,青壯年勞力基本上都從事著專業生產。2005年,來自種植業的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8%。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0年增長了兩倍多。
農民新生活董志鎮北門村的文存科平日里有個習慣:每天晚飯后都要到村口的“村務公開”牌前站一會兒,看看那里的紅紙上都寫些啥事情。這樣一來二去,看得次數多了,文存科成了村里的“百事通”,誰家新批莊基有多大、誰家拿到了計劃生育指標、誰家星級農戶牌上又多了幾顆星、誰家的兒子報名參了軍、哪家貧困戶又領到了救濟款……這樣的事情都被一五一十地寫在紅紙上,貼到這塊牌上向村民公開。文存科自己覺得這個“百事通”當得實在容易。像這樣的“村務公開”牌,已經端端正正地豎立了全區100個行政村的村口,在這塊牌的背后,村民們實實在在地享受著“村里事”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皇糧國稅’全免啦,重孫的學費不交啦,看病不貴順心啦!”對于交了一輩子“愛國糧”的什社鄉李嶺村的寇金蘭來說,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農民一年還有個農閑,平時還能逛個廟會、看個戲、趕個集,我覺得比城里的干部、工人都美”。如今,寇大媽的身邊又發生了許多的“實惠事”。區上實施的“農村教育提升行動”,讓農村小學危房變樓房,農村孩子也走進了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讓農民“參合”看病,政府參與“買單”;養殖、種植大戶撇開家里的熱炕頭,走進農業技術“夜校”,像模像樣地當起了學生;同時實施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貧困、災情社會救助,健全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起來的農村養老、醫療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西峰區農民的生活像城里人一樣現代。
夏日微風輕拂下的后官寨鄉李莊村,讀書學習在這里已蔚然成風。李莊村在全村掀起的家庭讀書學習熱潮,使村民受益匪淺。村民安繼奎多年來堅持訂閱《甘肅農民報》等報刊,從中學到了不少致富信息和科技知識,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潤。79歲的村民孫鳳杰,不但自己熱愛讀書,還教育兒孫也養成了讀書學習的好習慣。61歲的王喜蘭“一手拿羊鞭,一手拿書本”的故事早已成為西峰人的美談。
“做飯用沼氣,耕地用機器,拿起電話通信息,打開網絡賣東西……”這些緊跟時代節拍的事,在西峰區農村已遍地開花,呈現出一幅全新的農村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