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實累累的季節,踏上地處偏僻一隅的崇信縣,給人感觸最深的不僅是處處風清氣爽、碩果飄香,更讓人振奮的是在熱潮涌動的新農村建設中,崇信人民憑著一股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用自己的創造性書寫了新農村建設的精彩一筆。
2002年,崇信縣黃寨鄉黃寨村的村民們一致公推平時為人公正、在平涼城做生意的朱登鵬回村當村支書,想到鄉親們的厚望和盛情,已有多年黨齡的朱登鵬丟下紅火的生意,回到了老家。朱登鵬回到老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村容村貌,改變過去全村雜亂無章、破敗簡陋的樣子,讓村民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未來的村容村貌是個什么樣子,大家不知道,但為了有一個能帶領大家發家致富的能人做當家人,村民們都表示支持他。就這樣,從2003年起,黃寨村的百十戶群眾在村黨支部書記朱登鵬的帶領下,依托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和整合農網改造、人飲、能源沼氣等建設項目,在全市率先建起了集“住宅、溫棚養畜、節能沼氣、果園”為一體的“四合一”新居152戶,新建街區鋪油道路2.7公里,戶戶完成了通水、通電、通有線電視,使三分之二的農戶完成了改廁、改灶。經過新村建設和對舊莊基復墾,使黃寨村一下子增加耕地570畝。
當村容整潔、布局合理、經濟發展、現代氣息濃郁的新村落在黃寨村誕生后,它讓地方各級黨政部門看到了落后地區農村發展的新趨勢。一石激起千層浪,黃寨村新農村建設先聲奪人的成功經驗,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帶動效應。于是,崇信縣委、縣政府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尊重群眾的意愿,在因勢利導、穩步推進的原則指導下,今年,崇信縣全面啟動實施了梁坡、東莊等8個新農村示范點的建設。至目前,全縣已在這8個村完成投資3091萬元,建成示范點農戶康居工程住宅317戶,改善了部分農戶的居住條件,使祖祖輩輩生活在山區的群眾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未來。
建設產業型家園,是崇信縣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特色。崇信縣在修建康居住宅時,根據當地地廣人稀的特點,對每家農戶的莊宅基地都作了精心的規劃,每家新建的小小院落,被規劃為3個小單元,除去住宅和栽植水果蔬菜的兩個單元外,剩下的面積被蓋成溫棚,用來發展養殖業,形成了圍繞莊宅基地建設進行配套開發的特色產業。
崇信縣柏樹鄉黨洼村,人均耕地3.1畝。從2005年開始,黨洼村以戶均1.5畝的規模種植飼草,又多途徑籌措資金180多萬元,先后購回奶牛300多頭,建成了黨洼奶牛養殖小區,已培育養殖大戶22戶,戶均飼養奶牛5頭以上,日產鮮奶2400公斤,月收入達1.6萬元。與此同時,黨洼村在莊前屋后發展果園2000多畝,使全村新農村建設有了比較雄厚的經濟基礎。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成“一統一,四配套”庭院經濟模式的康居住宅186套,使全村60%以上的農戶已搬進了新居。
柏樹鄉閆灣村充分利用村子臨近街道的有利條件,采取“前店后院”的經濟發展模式,建成了120戶商貿和集種、養、加于一體的庭院經濟。目前,全村已建成臨街商貿門店40戶,后院配套建成80戶庭院經濟,戶均發展5畝蘋果園,新建養畜溫棚80座,飼養大家畜1300頭,使康居住宅建設與產業配套緊密結合,調動起村民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
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無先例可循的新事物,為了讓好事辦實,崇信縣在這一工作剛啟動的時候,就明確要求各鄉鎮村社要力戒搞政績工程的思想,從實際出發,在扎實和穩步推進中求實效。為此,全縣按照“項目捆綁,資金整合,統籌使用”的原則,把扶貧開發,移民搬遷,農牧、林業等方面的項目、資金向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傾斜,真正體現在新農村建設中好事辦實的原則。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是崇信縣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年,縣上通過小額貸款解決籽種、農藥等支農資金27.5萬元,爭取項目資金,配套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實現了鄉鄉通路,村村通車的目標。黃花鄉楊家溝村的景家店、落寶莊2社52戶村民,世代生活在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極差的地方。為了徹底解決2社村民生產生活上的困難,黃花鄉黨委、政府抓住楊家溝村被市、縣列為整村推進移民搬遷村的機遇,充分發揮移民搬遷、農網改造、學校危改等項目資金形成的“拼盤”效應,投資355.6萬元。修建“小康住宅+庭院經濟+增收產業+生態節能”四位一體的產業型家園52戶,使困擾村民們的各種難題得到徹底解決。用村民的話說,生活真是“一步登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