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隴原潮 走進新時代 市州黨委政府負責人訪談】
以南梁精神激勵慶陽加快發展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媒體采訪團專訪省政協副主席、慶陽市委書記贠建民
甘肅日報記者 白德斌
“慶陽是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特別是陜甘邊革命斗爭中形成的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的南梁精神,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和將來,都是激勵我們干事創業、奮發圖強的精神旗幟。”11月25日上午,省政協副主席、慶陽市委書記贠建民在接受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媒體采訪團專訪時說。
改革開放40年來,慶陽老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總量由1978年僅占全省的4%,提高到2017年接近全省的10%,連續10年在全省排名第二。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0.2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49億元。
贠建民說,40年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慶陽老區交通不便、閉塞落后的狀況,群眾的衣食住行有了質的飛躍。改革開放初期,許多群眾“一衣穿四季”,打補丁的穿著隨處可見,現在是有穿的,有放的。那時候,絕大多數老百姓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糧食生產以玉米為例,畝產就400斤左右,現在可以達到“噸糧田”,群眾已不愁吃。過去,環縣山區相當一部分群眾沒水吃是最大的困難,現在吃上了黃河水,全市12.6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那時候,絕大多數老百姓住的是十分簡陋的窯洞或土坯房,現在普遍住上了寬敞安全的磚瓦房。那時候,從慶陽坐車到省會蘭州需兩天一夜,現在半天就可到達。在空中,已開通了近通陜甘寧、遠連北上廣的10條航線,架起了與國內重點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空中走廊”;在地上,修建了1.5萬公里的硬化公路,覆蓋到了全市所有鄉村。數據顯示,1982年慶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195元,現在達到8116元。教育、醫療條件的改善更是明顯,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引進北師大優質教育資源建成的慶陽附屬學校,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于一體,可容納186個教學班、提供8460個學位,為慶陽教育質量提升注入了活力;99%的農村群眾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實現了城鄉全覆蓋。
贠建民說,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甘肅省委、省政府先后12次召開老區建設工作會議,支持慶陽老區發展,慶陽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主要表現為“三個轉變”:一是農業種植由“二牛抬杠”的傳統農業,向機械化、良種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轉變,全膜玉米種植走在全省前列,慶陽蘋果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二是畜牧產業由單家獨戶的傳統粗放散養,向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現代養殖轉變,肉羊、肉牛、肉雞等畜牧產業已成為群眾的“錢袋子”。三是生態環境由“靠山吃山”的過度開發,向“養山護山”、綠色發展轉變,目前全市共培育各類苗木11.4億株,苗林產業已成為林區群眾的“綠色銀行”。
贠建民說,面對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慶陽市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高舉南梁精神這面旗幟,堅持面向群眾,堅持抓城市不忘農村、抓扶貧不忘小康,帶領老區干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敢死拼命攻堡壘,堅決啃下深度貧困這個硬骨頭,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確保265萬老區人民與全省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