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形象的塑造依靠的是品質的全面提升和對社會的恒久付出,而非瞬間的跨越增長抑或偶爾的慈善“做秀”。只有當平衡與責任的意識成為企業烙印時,企業的氣質與輪廓才會在公眾心目中逐漸清晰。
因為,那是一種責任的基因。
對質量的堅守,對經營的誠信,對價格的誠信和推介的誠信,這些恪守既是對中華釀造文明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恪守,更是對現代社會精神文明的守護。
二、一瓶酒與一座城
2008年,茅臺地區的本地紅高粱價格飛漲,從1年前的每斤1.9元漲到了2.6元。按計劃,仁懷市政府這一年要實現每戶農民增收200元,由于紅高粱價格上漲,這個目標輕松完成。本地紅高粱是釀酒的主要原料,而外地東北紅高粱價格每斤還不到1元。茅臺酒廠一家就收購了5萬噸。
茅臺一家企業的興盛,帶動了上游鏈條的發育。仁懷及周圍農村,多達60萬的農民因為茅臺建立發展有機原料基地、種植有機原料而受益。伴隨茅臺的壯大,仁懷農業、農村、農民的很多問題得以解決,越來越多的農民兄弟走上了致富之路。“工業反哺農業”,在這里成為早已成功的發展模式。
除此之外,仁懷市的教育、城市建設、交通、社會保障等多項事業,在整個遵義市,乃至貴州全省都走到了前面。
衡量一家企業社會責任的標尺,稅收貢獻是最為重要的指數之一。
2008年,茅臺集團上繳稅利40.31億元,同比增長5%。據統計,建國以來,國家對茅臺的投入,全部加上只有5億。
茅臺河谷是中國酒都的靈魂和心臟。因為茅臺的存在,這個藏在大山里的小鎮匯聚了來自世界的目光。許多人慕名而來,只為看看傳說中的茅臺鎮。由此帶來的國酒工業旅游已經成為仁懷、遵義乃至貴州的一個知名旅游名片,促進了整個仁懷市的旅游產業發展。
今天,這座沿著赤水河岸分布的工廠,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區域經濟支柱,同時還是一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匯聚的靈秀之地,更是國家的一個重要文化標識。
三、赤水河畔的科學發展
“12年后,國酒茅臺的年產量將達到4萬噸。”這是茅臺當前最為核心的戰略增長計劃。
許多人開始擔心,赤水河的環境承載力。
眾所周知,水源地的清潔,不但關乎釀酒品質,更關乎一家酒廠的生死。幾十年前,周恩來總理特地強調:茅臺酒廠旁的赤水河上游,100公里以內不準建化工廠。
“4萬噸的產量,不是簡單的產能疊加。茅臺不可能無限制發展,因為所在地的不可復制以及有限的承載量;茅臺也不能按照既有的方式簡單擴張,因為土地和資源乃至生產的廢棄物,都會給環境帶來新的壓力。”茅臺人將其銘記在心。
自有史記載的釀酒活動開始,茅臺的釀酒文化就一直強調與天、地的和諧——赤水河谷獨有的自然環境以及兩千年來的釀酒文明,和諧共生,成就了中國最好的白酒。
不光赤水河水,這里的空氣、花草、浮塵都參與了茅臺酒的釀造。
經過長期、持續的治理,茅臺在生產過程中的煙塵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生產排放的水質,完全達到國家二類污染物的一級排放標準,臨廠邊的赤水河堤終端500米處的斷面水質完全達標;整個廠區繁花似錦,綠化覆蓋率高達30%。
和諧發展的概念之一——“循環經濟”已被納入茅臺未來規劃的核心。茅臺將投入近10億元建設茅臺酒循環經濟工業園,目前已投資3億多元在原生產廠區綠化環境、改造生產實施、提高空氣質量、保護釀造用水質量等。
茅臺酒生產的循環經濟得到國際組織的大力支持,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建立的“貴州茅臺循環經濟特色科技示范園”的發展戰略規劃通過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專家評審,不久將授牌確認,并且示范園被聯合國發展組織評為綠色產業先進單位,集團公司的兩位主要領導人被評為循環經濟建設先進個人;茅臺酒生產循環經濟事業單位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試點單位,貴州省唯一的第二批試點單位。目前正在抓緊編制發展戰略規劃和重大項目申請,積極申請國家專項資金支持。
“赤水河兩岸美酒飄香的時候,人和魚的愿望達成了一致。”一位考察過赤水河的生物專家如此贊嘆。這樣詩意的語言。
不僅僅是一條河的清潔。
四、公益——企業的另一項事業
2008年,大事頻仍。凝凍災害、汶川地震……災難背后,呈現社會力量。2008年5月13日,距離“5·12”汶川地震發生不足24小時。一項緊急決議在貴州茅臺集團通過:迅速向四川災區提供第一筆捐款500萬元。這是中國釀酒行業中,最早開始的捐款行動之一。
此后不久,經過嚴格的董事會程序,貴州茅臺決定再追加捐款3000萬元,加上集團員工自發捐贈的171.7萬元及首次捐出的500萬元,國酒茅臺為四川災區捐出了3671.7萬元。
此次四川地震,國酒茅臺是中國最早出手援助的企業之一,也是捐款最多的酒類企業。
除此之外,茅臺還出資100萬元共同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公司領導定點掛靠幫扶“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各基層黨支部紛紛開展定點掛靠幫扶農村扶貧工作;出資100萬元參與省國資委系統“送溫暖”活動;出資500多萬元投入原料基地建設;提高高粱收購價格,農民增收達3500多萬元……無論是慈善公益,還是搶險救災,無數次急難面前,茅臺總是挺身而出,主動擔當。
2008年4月,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廣告節——“國酒茅臺杯黃河獎中國公益廣告大賽”活動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貴州省副省長謝慶生有此表述:“公益廣告的發展水平既反映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發達程度,也標志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國酒茅臺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世界名酒品牌,展現了中華釀造文明的智慧結晶。茅臺積極參與中國公益廣告的推廣,把社會公益精神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一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不僅塑造和彰顯了企業的良好形象,而且有利于激發全社會關注民生、共建和諧社會的熱情,同時也為宣傳多姿多彩的貴州搭建了一個認知平臺。這對推進貴州實現歷史性跨越發展,無疑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誠哉斯言。
為自己負責
中國企業第一次進入全球商業評價體系是在1989年,在這一年的《財富》上,中國銀行首次進入全球500強排行榜。
而從1996年起,打造中國的世界級公司成為一個被高調宣揚的夢想,至少有超過200家公司將自己的目標定位于此。今天,當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不爭事實的時候,“什么時候我們才能擁有一家世界級的公司?”
2008年,白酒行業跌宕起伏的一年。
動態社會,茅臺以己靜而成時代坐標。
一、我們都是茅臺人
對于許多人來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似乎只存在于概念之中。但當裁員、減薪來臨之時,才發現,原來危機就在自己身邊。
2009年初,在向茅臺集團全體員工作董事會工作報告時,袁仁國大聲說道:“茅臺有兩個承諾:不減薪、不裁員。”臺下歡呼聲一片。
長期以來,茅臺集團堅持“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人盡其用”的人才觀;發揮工會、職代會的作用,大力推行廠務公開,實施民主管理,使公司的管理、決策更加科學;充分利用職代會,廣泛征求職工代表提案;尊重員工的首創精神,鼓勵員工為公司發展獻計獻策;每年組織召開人才代表座談會。并創造性地把公司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使人文茅臺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美國經濟學家哈比森認為,“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終極基礎。資本、資源都是經濟黨政被動的因素,人力、人才是主動因素。”
在關注自身員工的同時,茅臺還以己及人——始終把經銷商當作上帝和恩人。從計劃開票、物流配送、市場維護等為他們當好服務員,切實維護好、保護好經銷商的權益;開展優秀經銷商評選、設立“風雨同舟”和“摯愛國酒”獎,對誠信經營、業績優異的經銷商給予獎勵;凡是經銷商來公司,不分客戶大小,公司都要宴請他們,公司領導還要向他們敬酒,感謝他們;逢年過節還要向經銷商們寄送紀念品。
最重要的是消費者。
“我在前面說過,消費者很重要,員工也很重要。但決定企業能否做好、做強、做大、做久的決定性因素是消費者。茅臺提出‘走平民化道路’的口號,是要力爭讓所有的消費者都能喝得起茅臺,讓每一個工薪階層都能在父母親生日的時候買一瓶茅臺酒給老人祝壽。茅臺被尊為‘國酒’,理應成為享譽世界的‘名牌’,強調‘名牌戰略’是必不可缺的路徑,但‘民牌戰略’與其看似矛盾,其實又很互補,相得益彰。”季克良在不少場合這樣強調。
因此,茅臺集團把肯定廣大員工群眾、經銷商和消費者的現實、適時的需要作為企業的價值取向,從尊重人、愛護人、理解人、關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入手,大力營造“人”與企業和諧同步發展的主旋律。
二、站在危機的肩上
在定位這改革開放30年時,經濟學者和觀察家們喜歡用“激蕩”、“風云變幻”、“大起大落”等詞匯。對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或許如此。但是對于一個延續千百年的民族品牌來說,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波瀾不驚中的深刻穩定地變化。
這些年來,茅臺披荊斬棘,一路前行,其間經歷的商戰自是數不勝數了。但茅臺人自始至終奉行“以和為貴”。
從當初習酒的“氣死茅臺”,到“貴州醇之爭”、“國酒不搞終身制”的挑戰,再到近年的健康酒的質疑與爭端,即使在金融危機下,無論是在股市,還是在市場、同行等都表現出自信與魄力,淡定與和諧。
以和為貴,既尊重對手,更尊重自己。不僅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氣度,一種力量。
有容乃大,從一種品牌到一個行業,在行業中成為品牌定力,在社會中成為行業定力。
站在危機的肩上,我們看到了希望。
三、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茅臺
1999年,袁仁國在多次宴請客人的宴席上手持茅臺酒杯,娓娓道出“國酒茅臺喝出健康來”。
2004年,“適量飲用茅臺酒不傷肝”一說使得茅臺一度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面對媒體和行業內外的紛繁擾攘,茅臺處變不驚、據理力爭堅決捍衛“茅臺健康說”,讓人為之尊敬和感動。一番置疑、激蕩、交鋒、論證之后,健康飲酒成為家喻戶曉、口耳相傳的歌謠。
釀造高品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