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系列報道之民生篇
民生為重建和諧
本報記者郝勤學
古語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歷史經驗充分證明,執政者只有傾聽民聲,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社會也才能長治久安。秦州區今年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采取切實措施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在民生工作的推動下,全區社會秩序穩定,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今年截至11月底,全區刑事案件較去年同期下降16.3%,信訪案件下降33%,前三季度實現生產總值47.1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
民生關系到民心,關系到百姓福祉,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執政之基。秦州區委、區政府在年初的工作安排中就把解決民生問題列為全年工作的重點,在日常工作中,黨政主要領導對涉及民生的城鄉低保、社會保障、合作醫療、廉租房建設等工作經常過問,了解情況,召開專題會議,協調解決相關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嚴格要求相關部門一定要把這些涉及民生的問題辦好、辦實。經常深入鄉鎮、社區街道,察民情,聽民意,哪怕是發現路燈不亮、道路不平、環境衛生不整潔這樣的小事,都要求相關部門及時解決。對涉及民生問題所需的資金總是優先支付,在經濟適用房建設、社區衛生建設等重點工作中親自掛帥,督導和協調各項工作的落實。
民生工作領導重視是保障,部門落實是關鍵。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具體部門,秦州區的民政、社保、衛生、教育、建設、房管等部門在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的同時,更是以配合區上今年開展的“轉變作風抓落實年”活動為契機,強化服務和管理,克服困難,創新思路,狠抓工作落實,著力解決民生問題。
一年來,通過區上主要領導的關注支持和各部門的全力落實,全區低保工作“擴面提標”,1109戶2883人被納入城市低保范圍,從而使全區低保戶累計達到16782戶42889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人均每月173元的低保金讓廣大城市困難群體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通過開展下崗失業人員靈活就業社會補貼、消除“零就業”家庭、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工作,全區9980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就業,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穩定;建成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使全區社區衛生覆蓋率達到90%,城區群眾患病,無論家住何處,都能步行不出15分鐘走到相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接受治療。農村合作醫療進展順利,全年參合人口達34.74萬人,參合率為80.24%,截至11月底,全區5271名參合農民直接受惠,少支出住院醫藥費用638.69萬元。城市社區衛生和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開展,使城鄉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全區80505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免,其中52221名學生還收到教育部門免費提供的教科書。37.8萬元發放給農村寄宿的3153名學生,“上學難”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已漸成歷史名詞;經濟適用房峪河興居一期4幢246套已建成完工,峪河二期7幢正在建設之中,位于西關磚瓦廠片區的“安民家園”13幢和左家場片區的“峪河景觀”5幢高層經濟適用房正在積極報建;18條小巷道得以整修改造,一些未安裝路燈的巷道安裝了明亮的路燈,中心城區建成15座沖水式公廁,居民生活中再也沒有了“行路難”、“如廁難”;截至11月底,1465戶無房戶和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的“雙困戶”領取到了總計200萬元的廉租房補貼……
民生問題涉及就業、上學、就醫、住房、養老等方方面面,這對于農村面大、農村人口多、財政相對匱乏的秦州區來說,在民生問題的解決上每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也許秦州區的民生工作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但我們感覺并不遙遠,因為縱使困難重重,秦州區的一項項惠民、富民工程正在實施,一個個便民、利民政策正在落實,我們有理由相信,秦州群眾隨著民生問題的逐步解決,必將走向更加富裕、和諧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