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歡笑
——秦州區抗洪救災及災后重建工作紀實
(秦州區外宣辦 裴振剛)早春三月花始開。記者來到2010年遭遇特大暴雨災害的秦州區娘娘壩鎮。看恢復重建,到處都是新的氣象。
沿著蜿蜒的山路,透過車窗望去,白嘉河、北峪河、南峪河沿岸的崇山峻嶺間,那些曾經被洪水撕咬的農田,已經開始平整;重建新房拔地而起,新建的道路通向遠方;曾經布滿淚水的臉龐綻放笑容,溫暖和希望正在春天里滋長……
記者來到娘娘壩鎮李子村上店組,只見一塊平地上矗立著兩排活動板房——這里住著15戶受災群眾。在受災戶杜金香家中,她指著屋子一角堆放的面粉、食用油和各種蔬菜等生活用品說,吃的用的都是政府送來的。“這不,就等著選好地方等著蓋新房呢。”杜金香樂呵呵地說。
娘娘壩鎮黨委書記梁永紅介紹說,為解決受災群眾生產生活困難,鎮村兩級干部深入受災農戶,通過引導群眾采取投親靠友、加固維修、搭建臨時活動板房、借用村委會陣地等多種方式,安置受災群眾,同時,不僅及時籌備口糧、衣被、燃料等必備物資,解決受災生活問題,市、區兩級領導還多次深入受災群眾家送來慰問品。
該區“8•12”災情發生后,秦州區委、區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精神,積極搶修恢復基礎設施建設,疏通河道,排除險情;加大淤泥、廢墟清理力度,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干凈水喝、有衣穿、有臨時住所;加強衛生防疫工作,確保不發生大的疫病。
為了切實加強搶險救災工作,該區成立了搶險救災現場指揮部,下設13個工作小組,積極協調500余名官兵組成應急搶險隊,疏通河道,轉移群眾財產。 組織搶險救災機械30余臺,搶修河堤,清理路障及泥石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捐贈物資,截止目前,共接收社會各界捐贈物品折合人民幣35.36萬元,現金47萬余元,所有捐贈的物資已撥付各受災鄉鎮并發放到災民手中。
災情發生后,全區共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940戶9721人,設置臨時安置點13個,集中安置1002人;區政府及時下撥專項救災資金100萬元,用于抗洪搶險救災。通過投親靠友安置后,對確實無保暖房屋居住的受災戶,政府搭建活動板房,并提供煤爐及燃料,保證取暖;通電,保證照明;提供棉衣棉被,保證了受災群眾的正常生活。
在柳林村南邊,已有十幾戶的重建房封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我們村的災后重建進度較快,33戶重建戶中的16戶新房已封頂,眼下,建筑材料都已備齊,馬上就可以施工,5月受災群眾就可以住進新房了。”柳林村黨支部書記楊建國說。
對倒塌房屋需要重建的,該區通過制定規劃,個人申請,建立檔案等程序操作實施。災后重建第一批共安排了615戶,每戶按2萬元進行了補助,下撥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及災后重建資金1263.21萬元。第二批災后重建共安排578戶、1156萬元,準備下撥應急資金20萬元,生活補助費54.9萬元,基礎設施建設費418萬元,共下撥資金1648.9萬元。
區直7個涉農部門采取蹲點包村的辦法,分別由一名科級干部帶隊,組織80多名區鄉干部,深入重點受災的李子等7村,包村入戶,駐村蹲點,核實災情,排除隱患,宣傳政策和防災減災知識,發動組織群眾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產自救。
在廣袤的土地上,在春風的撫慰下,秦州區重建孕育出新希望,積蓄著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