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寫在 秦州區“8•12”災后重建一周年之際

(2011年8月11日拍攝的已完工的自建戶)

(2010年8月12日拍攝的災情圖片)

(2010年8月12日拍攝的搶險救災圖片)

(2010年8月12日拍攝的搶險救災圖片)

(2010年8月12日拍攝的搶險救災圖片)

(2010年8月12日拍攝的搶險救災圖片)
(秦州區外宣辦 辛志鋒)“去年8月12號,我鎮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在市、區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我鎮科學規劃,組織實施災后重建項目。主要有水毀房屋、道路、河堤、良田等四大類。通過一年努力,目前,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了全面恢復,受災村莊的道路全面暢通,重建已完成近80%,力爭今年年底,把災后重建任務全面完成”,秦州區娘娘壩鎮黨委書記聶衛東告訴記者。
8·12,一個讓秦州區人民群眾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無情的洪魔肆虐了美麗的家園,暴雨致西南部12鄉鎮受災,其中娘娘壩、華歧、天水、皂郊4鄉鎮嚴重受災,共造成134個行政村34852戶156834人受災。 特別是娘娘壩鎮柳林、杜家莊等6個村受災嚴重。僅僅兩個小時降雨量就達165毫米,致使該鎮6009戶居民院落、房屋全部進水,167人被困,死亡2人,重傷4人,失蹤8人,橋涵沖斷,道路被毀,通信中斷,民房倒塌,人畜傷亡嚴重。
時隔一年,記者再次重訪娘娘壩時看到,基礎設施日新月異,洪災的陰霾已經遠去,笑容又回到人們的臉上,到處是一派熱火朝天災后重建的繁忙景象……

(胡隨心的舊家)
在“8•12”特大洪澇災害中,娘娘壩鎮李子園因受災嚴重一度成為全市抗洪救災的焦點。沿著新修好的紅李通鄉油路前行,重建的印跡在李子園隨處可見。陪同的娘娘壩鎮干部楊小平告訴記者,當時洪澇之后,李子園一帶幾乎是汪洋,房屋倒塌,農田淹沒,這條路也被沖毀,情況非常的慘。如今田地恢復了,道路修好了,有的房屋已經建好了,有的正在抓緊建設,面貌比以前大變樣了。楊小平還說,災情發生后,區上及時制定下發了《秦州區8•12暴洪災害災后重建實施方案》,明確了各相關職能部門、單位的職責。在重建工作中,我們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采取以分散自建為主、整村搬遷統建為輔的方式,切實加快重建步伐。資金籌集方面采用政府補助、個人自籌、社會幫扶的方式,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

(胡隨心的新家)
“當時我沒有在家,我在外面打工,回來以后,家已經不像家了,倒處是水、淤泥,還有石頭,當時心里難受的確實想哭,幸好老婆和娃沒出事,后來在娘娘壩鎮村民的幫助下,從塌房里面搬出來了糧食、家具、衣服”。秦州區娘娘壩鎮李子村村民胡隨心說!爱敃r政府就給我們搭了帳篷,過了一段時間又給我們支起了板房,板房里面住了將近有半年時間,政府就給我們2萬塊錢讓我們重建,我自己籌備了一點,我現在蓋起了大小9間新房,去年的11月就開始蓋了,今年6月份,我就搬過來了。

(上店子組8戶重建點)
對娘娘壩受災群眾來說,洪水帶來的最大災難是賴以棲身的房屋倒塌。有了新房,一家人就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就有了希望。在李子村上店組災后重建工地上,十多名施工人員正在忙碌著,運灰料的、運磚瓦的單人推車在工地穿梭來往,混凝土攪拌機轟轟作響。洪澇災害使李子村上店組38戶、187人受災,11戶房屋倒塌。
柳林村村民杜鎖平和胡隨心一樣,家里的房子被洪水浸泡在水里成了危房。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通過親朋鄰里幫錢出力,建起了5間磚混的新房。杜鎖平母親告訴記者:“雖說我們遭了災,但看看這些新房,心里踏實多了。這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讓我們住上了這么好的房子,又讓我們得了福!

(舒家壩大灣組整村搬遷重建點)
舒家壩大灣組在“8•12”暴雨中陽坡山體出現裂縫及滑坡,直接威脅51戶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成為娘娘壩鎮受災較重的村之一。是就地重建,還是整體遷移?成為當時區、鎮領導心頭的一件大事。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徹底解決滑坡區域受災群眾的居住問題,鎮村兩級干部及時排摸災情,召開群眾會議,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在群眾同意搬遷的基礎上,成立了以村民代表為主體的災后恢復重建小組,并制定了整體搬遷方案。
在舒家壩村村支書舒永軍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村頭的一處空地上,大灣組整村搬遷重建建設工地便映入了眼簾:背靠山、面朝南的幾十棟磚房正拔地而起。舒永軍告訴記者:“大灣組的整村搬遷工作已完成護坡260米,完成主體20戶,封頂20戶,各項重建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村民舒建平高興地說,現在好了,搬下來就安全了,學生娃娃念書方便了,我們進城也方便了,我在這里打工每天給75塊錢,搬磚、和灰、打柱子,啥活都能干。

據了解,秦州區因8·12洪澇災害致使615戶群眾房屋需要重建,災后重建采取分散自建和整村重建的方式進行,每戶補助災后重建資金2萬元,共計1230萬元。目前,已完工166戶,主體完工186戶,已入住15戶。
重訪娘娘壩災區,記者看到最多的是忙碌的身影,聽到最多的是對各級黨委、政府的聲聲感謝,感觸最深的是災區群眾不等不靠、奮起圖強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