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外宣辦)因自幼練就一手絕技,能在與泥土接觸瞬間“觸手成像”,而且形態逼真,“天水趙氏泥人”趙旭輝創作出的大量富有懷舊情結的泥塑作品,令人嘆服,他被人們親切地稱呼為“泥人趙”。
在天水市西關城區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出租屋內,滿臉堆笑的“老頭老太”、活潑可愛的“牧童”、陽光清純的“少先隊員”等泥塑作品栩栩如生、靜中有動,擁擠在小屋的一角。從泥塑中感受苦樂人生,將生活積淀定格在泥塑中!“泥人趙”走過了20年的漫漫人生路……
天水泥塑制作技藝是隨著北魏時佛教文化在民間的興盛而萌芽發展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秦州區楊家寺鄉及周圍的秦嶺、牡丹等鄉鎮。趙師傅一邊與我們交談,一邊捏制泥人,一團團略帶紅色的泥團,經過他雙手的捏捏整整,很快,一個盤腿而坐、頭圍毛巾的農村老太太的雛形已經顯現出來。
趙旭輝拿著一件作品對我們說:“創作這個就是那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歸。根據這一首詩,我就做出這個,做這個目的就是要喚醒大家對父母都尊重”。
此時此刻,趙旭輝專注的神情仿佛通過手中的刻刀瞬間傳遞給人物以生命,通過一番技藝嫻熟的巧雕細琢,手中的人物頓時充滿靈氣,在人眼中變得活靈活現起來。
趙旭輝告訴我們:“現在做這些東西,不是一個人拿手捏出來的,每一件東西都是我,都是我的思想,我有怎么樣的思想,我就捏出怎么樣的人,我表現的是什么”。
面對生活的艱辛和紅泥巴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趙旭輝對泥巴有種無法割舍的特殊情結,即使注定要清貧一生,他也要堅持在泥巴捏塑中摸爬滾打。值得欣慰的是,在多年摸索的基礎上,自己日復一日摸索出的泥塑手法現已融入了很多新的藝術元素,鐵紅、染料等化學物品的廣泛使用,使得彩塑、素塑作品造型更為貼近生活,外地游客看了也愛不釋手。
山東游客趙銘梧說:“我來到以后看到這個‘趙氏泥人’我感覺挺震撼的,他捏的這個作品和別的不一樣,他是一種心在捏,有思想”。
2010年8月,趙旭輝被評為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面對未來,“泥人趙”有喜有憂,泥水里捏出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也給了他生活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