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外宣辦)凡是從事種豬養殖的人,很少有人會對用戶作出退還損失的承諾,但秦州區田源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社長柏席川就能做到。
正是他敢于承諾,也能兌現承諾,才使他在種豬養殖這一行當里干出了名堂,成為聞名于秦州農村的一名種豬養殖能手。
下崗創業辦養殖
2013年12月29日,記者在秦州區汪川鎮石溝村的田源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見到柏席川時,他正在給所培育的一頭頭種豬精心配制飼料。哪種原料該配多少,從表面上看來,他都是隨心所欲地取一點混在一起。殊不知,他手頭有分寸,心里有數目。就這手技術,他已練就了16年。
16年的風風雨雨中,他經歷了豬市的大起大落。但硬是在市場中爬摸滾打,堅持了下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柏席川曾是秦州區一家建材企業的職工。后來,由于企業經營效益不景氣,他下崗回了老家。當一起的同事有的尋到了新的工作崗位,有的走上了打工路之時,柏席川卻瞄上了農村剛剛起步的養殖業,在自己家里辦起了養殖場。
“嘿,誰家沒養過豬,那都是待在家里的人搞幾個油鹽錢的營生。看他席川有多大本事,我就不信他養豬能養出個啥名堂來。”
起步之際,柏席川辦起的養殖場招來更多的是類似的譏笑聲。
這話傳到柏席川耳中后,他只是一笑了之。他知道,最好的證明是拿事實說話,而不是做白費口舌的辯解。
經過幾年的悉心打理,柏席川的養殖場有了起色。看到柏席川在家門口創業漸漸鼓起了錢袋子,曾經看他笑話的人開始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然而,正當柏席川信心百倍地準備在養殖業里大干一番之時,豬市卻出現了大起大落的情況,一段時間養豬不僅賺不了錢,反而還要賠本。
有些養殖戶實在是賠不起了,便關門轉行了。面對持續疲軟的豬市,柏席川也曾一度動搖過。但對市場進行冷靜的分析之后,他還是堅持下來,終于走出了一條成功的養殖之路。
瞄準商機養種豬
時間一晃就到了1997年。本來,按他原來的思路走下去,已對豬市的起伏波瀾不驚的他,也不會出現太大的閃失。但是,創業練就的性格已使他不習慣于走老路,而是喜歡做新的嘗試。
在養殖行業打拼多年后,他發現當地及方圓養殖場如雨后春筍般地興辦起來了,但種豬卻非常少,養豬大戶們都在為養殖場里的母豬配種問題發愁。
瞅準這一商機,當年,他便辦起了田源種豬場,專門從事種豬的培育。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當帶動更多的農戶也開始嘗試養豬之時,田源種豬場便完成了它建場之初的歷史使命,發展成了現如今的秦州區田源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
樂于服務闖市場
合作社除了繼續經營種豬外,還為新建、再建和已建成的養豬場提供科學繁育、防疫治病、精細化飼養等技術,全方位地為鄉親們從事養殖提供服務。
只要養殖戶們有需要,柏席川都樂于把自己積累的養豬經驗傾心傳授。
但時間一長他便發現,受文化程度所限,有的養殖戶根本記不下來。于是,他便編寫了一本介紹肉豬飼養管理流程的小冊子,讓養豬戶無償使用。
有人擔心此舉會搶了柏席川的生意,但柏席川卻說:“只有大家都富了,建設新農村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只要我編寫的這本小冊子能給鄉親們養豬派上用場,便實現了我從事養殖的價值之一,我高興都來不及呢,怎么會擔心他們搶我的生意呢。”
正是柏席川樂于為鄉親們義務服務,給其合作社的經營增色不少。
當然,給其合作社經營帶來更大增色的,則是他重承諾、講信用。
“柏席川對養殖戶想得很周到。如果在他們那兒購買的種豬不發情,他們便會按肉豬的價格重新算價格之后,退還多收的購豬款。”
說到田源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的信譽,該鎮柏陽村養殖戶柏社教稱贊不已。
如今,田源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不僅繁育規模逐漸擴大,存欄種豬有1600頭之多,而且所幫扶的養殖戶有50多個,帶動了當地及周邊縣區的一批養殖戶發展養豬,為市場肉品供應、豐富市民生活做出了貢獻。(柏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