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正在愈合的暴洪之傷

甘肅日報記者 牛彥君
“整座房子建起來要花近10萬元,政府給我們家分期補助了2萬元。”正在給新房灑水的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鎮花園村村民王文忠高興地對記者說。
在一年前的暴洪災害中,花園村282戶村民有182戶受災,其中9戶村民房屋全部被毀。
不僅在娘娘壩,在整個天水市秦州區,和王文忠一樣的受災戶都在重建自己的新家園。

一
2013年六、七月份,秦州區遭受了4次百年不遇的群發性暴洪泥石流災害,加之受岷縣漳縣6.6級地震波及,造成全區16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24387戶109758人受災,導致8982戶38751間房屋受損,1740戶5004間房屋倒塌,187119畝農作物受災,道路、橋梁、堤防及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受損,直接經濟損失達29.5億多元。
自搶險救災轉入災后恢復重建以來,秦州區統籌安排部署、加強組織領導、科學規劃重建、強化工作措施,及時全面啟動實施了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記者從秦州區災后重建辦獲悉,秦州區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包括村民住房恢復重建工程和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工程,其中村民住房恢復重建工程通過一般維修加固、分散自建、易地搬遷、購房安置4種方式實施重建,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工程依托項目重建。
秦州區編制了《暴洪地震災害村民受災住房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實施方案》,規劃利用一年半時間(2013年7月—2014年12月),通過全力實施村民住房恢復重建工程和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工程,使受災區域達到“三通(即道路通達、通訊暢通、電力線路通順)”“六有(即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安全水飲用,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一提高(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標準,使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恢復、改善、提高。

二
娘娘壩,一個美麗的村莊。2013年7月25日的一場暴洪,使這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如今,娘娘壩人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正在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嶄新家園。
秦州區在娘娘壩鎮錢家壩和李子河口規劃了2個重建安置點,力爭將其打造成“統籌城鄉一體化”的樣板,并依托當地優勢資源發展多元產業,切實解決受災群眾生計問題。
記者在李子河口安置點了解到,這里規劃安置180戶農戶,主要為溝門、柳林、李子等村部分搬遷村民。安置點總建筑面積1.6萬余平方米,已于今年5月16日開工,截至目前,工程完成投資600萬元,主要完成地下基礎及回填工程,預計8月底全面完成主體工程。
秦州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區共確定村民住房恢復重建戶5981戶,其中一般維修加固2691戶,分散自建2052戶,易地搬遷重建1136戶,購房安置102戶。2691戶一般維修加固工程已于2013年10月底前全面完工。2052戶分散自建工程和102戶購房安置戶的相關手續辦理工作已于2014年4月底全面完成。1136戶易地搬遷重建工程,共設7個集中重建安置點,2014年7月底完成主體建設工程,計劃今年10月完工并達到入住條件。

三
時入三伏,各項重建工程正在加緊施工。
記者在316國道從徐家店收費站至娘娘壩鎮主街道沿線看到,去年道路毀損的慘狀已了無痕跡,取而代之的是一條煥然一新的、全長35.83公里的柏油公路。
花園村是娘娘壩鎮暴洪災害的重災村之一。為確保花園村不再遭受暴洪災害,水利部門正在依托災后重建項目建設河堤,拓寬河道。村委會主任曹拜祥說:“以前河道只有三四米寬,一下大雨,村民晚上都害怕得不敢睡覺。現在好了,不僅把村前的河堤加高了,還把河道加寬到39米,以后下大雨我們就不再害怕了。”
據悉,秦州區共實施災后恢復重建項目21個,包括地質災害治理項目3個,堤防和安全飲水項目3個,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項目2個,農網改造項目1個,教育設施項目5個,交通道路項目7個,涉及區發改、國土、水務、交運、教體、供電6個部門,概算總投資4.22億元。
其中,娘娘壩鎮駝陽溝2.1公里堤防工程已全面竣工,大門鄉田于小學圍墻、河堤和教室維修加固工程已全面完工,娘娘壩鎮柳林大橋重建工程已竣工通車,其余各項重建項目正在按照既定的工程計劃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