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網格強管理 寓治于服破難題
——天水市秦州區西關街道網格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秦州區西關街道全面推行以“精細化管理、信息化支撐、人性化服務、多元化參與”為特色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網中有格、按格定崗,一崗多責、一員多能”的管理機制,變被動、定性、分散管理為主動、定量、系統治理,有效破解了社會治理難題,提升了平安建設水平。

一、科學定格強基礎。針對轄區內基層黨建、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環境保護、交通管理等部門劃分網格標準不一、多頭管理、資源浪費的現狀,按照“屬地管理、職能整合”的原則,對各行業網格統一重新進行劃分,實行街道、社區、片區三級網格管理。街道為一級網絡,負責對日常工作的具體指導、協調、推動和監督、考核;社區為二級網格,落實對網格的任務指派、指揮調度和對網格長及網格員的日常管理、考核評價等;片區為三級網格,推行“6+X”管理模式,實名配置網絡管理員、民情氣象員、流動人口協管員、治安巡查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社區民警等“六種力量”,并整合網格內單位內何人員、居民小區物業保安、治安志愿者等力量,具體負責網格內基礎信息采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安全隱患排查、公共服務代辦,基層平安創建、政策法規宣傳等工作。綜合考慮三級網格的所轄面積、人口規模、生活習俗等因素,街道以“街巷型、樓院型、單位型”進行劃分,共將6個社區劃分為41個網格,并把“人、地、事、物、情、組織”等要素全部納入相應網格,使網格真正成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

二、科技支撐建平臺。一是建立綜治信息平臺。網格工作人員全部配備綜治信息手持終端,將網格內“人、地、事、物、情、組織”等要素全部錄入網上進行流轉辦理,規范事件上傳、任務指派、調查落實、事件處理、信息反饋、歸檔管理和績效考核等聯網運行工作。目前,共錄入人口信息16964人,錄入率95.4%;采集各類事件2505件,辦結2451件,辦結率97.8%,實現了聯網運行常態化。二是建立平安與便民服務綜合信息平臺。依托便民服務大廳,將街道概況、街道動態、街道黨建、計生服務、社會保障、民政服務、安全監察等內容全部輸入便民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查詢機、居民在便民服務大廳一鍵可查詢計生、社保、低保、困難救助、矛盾受理等辦事流程,方便群眾辦事。三是建立智慧社區信息平臺。利用信息技術對醫療服務、電子商務、公共圖書館服務、公共設施使用、健身、遠程教育、治安預警、防范提示等各類資源進行整合,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利用智慧社區平臺方便居民12萬多人次。四是建立網格管理科技服務新平臺。在社區開設微信、微博,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了解社區工作動態,著力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依托智慧天水系統建立十戶聯防報警系統,為每戶安裝一鍵報警裝置,群眾在緊急情況下可通過一鍵報警裝置,迅速向轄區派出所、社區、所在網格和周圍領居求助,實現了鄰里守望。

三、聚焦重點促治理。以創新開展增安建設“1314”行動為抓手,制定落實信息動態采集制度、社情民意走訪制度、問題分層處理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協調聯動制度,進一步明確網格管理人員責任,著力大解社會治理難題。一是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依托網格加強矛盾聯調室和社區調委會建設,嚴格落實矛盾糾紛月協調會議制度,完善“三調聯動”機制,創新推廣“一社三會”(針對一個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如開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矛盾糾紛化解模式,統籌整合綜治辦、信訪辦、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社區調委會等調解力量,就地就更化解矛盾糾紛的“1+6”工作法,及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街道”。今年以來,共排查出矛盾糾紛84件,成功調處82件,調處認為98%。二是加強安全隱患排查。指導群眾落實防范措施,開展安全生產、交通、消防、食品藥品等安全隱患排查,積極預防和及時制止各類事故的發生。每月集中對轄區人員密集的菜市場和中小學校園及周邊區域存在的突出治安問題開展集中排查整治,促進治安形勢的根本好轉。落實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措施,防止了重點人口違法犯罪。三是加強公共服務代辦。做好社會救助、優撫救濟、住房保障、城市管理、環境衛生、文化教育、勞動就業、消費維權、計劃生育等社會事務方面的信息反饋和公共服務代辦等工作,變各類公共服務被動受理為主動服務,推動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四、創新載體重服務。針對西關街道背街小巷多、轄區警力嚴重不足的實際,加強網格信息共享、隊伍共建、先后組建6支198人的治安志愿者隊伍,2支20人的專職巡防隊伍,5支50人的樓院巡查隊伍和80人維穩處突擊分隊。在此基礎上,充分動員社會力量組建以黨員志愿者、治安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文藝志愿者、環保志愿者、扶貧幫困志愿者、就業志愿者為主題100余人的“紅色先鋒隊”“紅袖標”“紅領巾”“夕陽紅”“紅花綠葉”“紅色關愛”“彩虹橋”等“七紅”志愿者隊伍,不定期在指定區域內開展活動,充分發揮集體治安防范巡邏員、環境衛生監督員、綜治維穩信息員、政策法規宣傳員等多員為一身的一線“活探頭”作用,為轄區居民群眾撐起一把“保護傘”。與此同時還以網格化為平臺。積極開展“陽光社區”創建活動,建立社區“民情氣象站”,開通民情熱線和網絡微博,為居民答疑解惑,提供便捷服務;開展“五百親民”活動、“五必訪”及“十送服務”活動,全面實行為居民“零”距離服務,推進為民利民便民措施落實;開展“六員居民”活動,倡導居民做政策法律宣傳員、五好家庭示范員、社情民意信息欄、社區事務監督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為民便民服務員,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制的良性互動。提升居民自我監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秦州區西關街道通過創新網格化管理模式,使城鄉社會治理責任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實現了服務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社會化,已成為社會治理的“穩壓大”、社會和諧的“調解劑”和居民共建的“大舞臺”。

一是社會治理的“穩壓器”。在網格化管理中,志愿者隊伍、專職巡防隊伍、維穩處突應急分隊和網格員等工作力量,協助片區民警開展作,為社區構建了一張范圍廣、反應快、效果好的防控網,第一時間掌握居民動態,及早介入、分析研判、及時處置,做到涉穩問題發現在網格、處置在網格。

二是社會和諧的“調解劑”。網格服務團隊堅持“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辦好自己的事”,依托社區“民情氣象站”,通過“五百親民”“十送服務”等活動,開展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防范、糾紛調解等工作,及時化解鄰里矛盾,將掌握的治安信息及時反饋給網格管理員,最大程度地防止鄰里矛盾的擴大化,減少了群訪、越級訪的發生。

三是居民共建的“大舞臺”。推行網格化管理后,發揮社會力量組建的“七紅”志愿者服務隊伍,不僅壯大了社區的服務力量,而且更好地調動了社區在職黨員、離退休老干部、社區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了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相互融合、共同促進的良好格局,為有效加強社會治理凝聚了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