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以來,秦州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部署要求,不斷轉變觀念、更新思路、強化創新,精心策劃“一家一校九工程”,深刻把握城市基層黨建面臨的新情況新變化新要求,以鞏固黨在城市執政基礎、增進群眾福祉為目標,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著力推進組織聯建、發展聯謀、實事聯辦,活動聯誼、文明聯創,加快構建區域一體化共建共享格局。發揚“敢于擔當、敢于突破、敢于創新、敢于超越”的秦州精神,接續奮斗,砥礪前行,通過橫向聯通、縱向延伸、強化引領,全面奏響“一聯二延三引領”三部曲,推動秦州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更上新臺階。

聯出強大合力。全區各街道在區域化大黨建方面積極探索,突破隸屬單位、行業和組織體系的局限,深化社區“兩委”、駐區機關、“兩新”組織、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五力合一”機制和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多元主體共參共商,大力推進共駐共建共享,進一步提升了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大城街道推行“黨建工作聯促,共強黨的建設;思想文化聯教,共樹文明新風;社區治安聯防,共創平安小區;社區服務聯辦,共筑民生平臺;環境衛生聯抓,共造優美環境;基礎設施聯建,共享轄區資源”的“六聯建”制度,6個社區,22個黨支部參與了結對共建,開展“鄰里節”“市民學校”“微心愿”認領等各種形式的活動,為社區幫辦實事30多件,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22個;公園高層樓業主委員會提供400㎡場地與大城街道進步巷社區共建高標準公園示范黨支部,由離退休干部、老教師、老革命組成“老黨員宣講隊”,定期講黨課、演節目,舉辦豐富多彩的黨員活動。天水郡街道西十里社區大黨委與共建單位在共建活動中開展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在職黨員先鋒行”志愿服務系列活動;皂郊路社區與 轄區6913廠共建500㎡健身廣場,維修了500多平米的活動室,大大改善了社區辦公條件,真正建成了集黨員活動、便民服務、文化宣傳、信息傳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黨員之家、群眾之家、社區服務之家;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機關黨支部籌資10萬元解決皂郊路社區屋頂漏水問題;天水師范學院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向蓮亭南黨支部捐贈圖書共130多冊。西關街道街道大工委成員單位區農業局在農業大廈一樓大廳建立大屏幕,并與我街道簽約資源共享協議,用于黨建、安全生產、惠民政策等方面的宣傳,隴原先鋒的學習等;市軍休所為環西社區無償提供了黨支部陣地,建成了包括慈善超市、黨史館在內的開放式黨群服務中心,培樹了“一街一院一中心”黨建示范基地品牌。西關派出所、區國土局等單位在今年的暴洪災害中與街道社區并肩作戰,進行緊急轉移群眾、數據監測等,為街道社區防汛救災工作作出了較大貢獻 。

天水開放大學與石馬坪街道社區聯合建立社區黨員教育中心,幫助社區黨組織解決了組織活動場所緊缺的難題,甘肅省稅務干部學校與石馬坪街道黨工委聯合打造了黨員廉政教育基地,幫助街道加強黨員廉政教育硬件建設,天水市公路段積極提供活動場地與蓮園社區天北小區支部共同打造了“紅色驛站”,為駐地黨員打破區域界限,隨時隨地參加組織活動、文化活動、學習教育提供了便利場所,力促城市社區黨員教育工作向全覆蓋無盲區推進。中城街道自治巷社區依托天水市市圖書館成立了“社區睦鄰學校”,并邀請天水孔子文化研究學院的專家、學者為街道社區廣大干部職工、居民群眾、轄區單位代表開展以“爭做新時代文明人”為主題的道德講堂,不斷打造傳統文化示范社區。全區共享共建陣地總面積達3000平米,為居民群眾解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難題,逐步實現了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由社區黨組織唱“獨角戲”向“大合唱”轉變。

延伸黨建觸角。在各小區統籌資源,將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延伸到小區樓院一線,讓支部建在小區里,將黨的領導植根于城市基層最末梢,植根于小區居民群眾之中,讓居民自治激發活力,帶領群眾依法管理基層社會事務,不斷實現了黨領導社會治理、依靠群眾加強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在石馬坪街道天慶嘉園建立全市首家“黨建微家”,讓老人們享受組團養老、文體娛樂等多項便民服務,提升了黨組織凝聚力,激活了社區“神經末梢”。大城街道進步巷社區公園黨支部設在公園高層公寓樓“黨建微家”的“紅色記憶館”、石馬坪街道天北小區黨支部的“紅色驛站”、西關街道環城西路社區的“微型黨史館”,長年有黨員駐守管理和組織活動。通過開設“微課堂”、解決“微問題”、培樹“微典型”、踐行“微公益”、舉行“微活動”“五微一體”模式,為社區的黨員群眾搭建起了一個集聯系交流、學習教育、志愿服務、民主議事、典型示范于一體的平臺,使樓棟間、家庭間、黨員間實現資源無縫對接,黨員活動突破時空限制,不斷增強黨員責任感與歸屬感,強化黨建力量,進而更好地服務社區服務居民。七里墩街道按照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小區黨組織全覆蓋要求,五里鋪、長控、海林等5個社區充分發揮大黨委核心作用,與轄區單位積極溝通、共建共享,與海林中科股份有限公司、春風集團、長盛物業公司等單位共建小區支部陣地,其中海林社區與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銜接,改建裝修占地120㎡的老舊居民活動室成立社區陽光驛站,讓其成為社區黨員與群眾交流互動的溫馨家園和為黨員、群眾服務的重要窗口。今年以來,全區在規模較大、基礎條件較好的居民小區共建立小區黨組織38個,并吸收轄區各領域黨組織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讓小區黨支部和“黨建微家”成為團結引領群眾的政治中心、宣傳教育群眾的文化中心、聯系服務群眾的便民中心。

引領社區治理。街道社區突出支部建設,讓基層黨組織在轄區的重點工作、攻堅領域中發揮作用,堅持黨建引領小區治理、黨建引領征地拆遷、黨建引領服務企業,做到工作做到哪兒,支部就建到哪兒;支部建到哪兒,難題就解在哪兒。推選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熱情,群眾信得過、服務有本事、治理有辦法的退休黨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讓小區治理實現從“群龍無首”向“核心引領”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基層黨支部并非“單打獨斗”,街道積極搭建區域大黨建平臺,建立共建聯席機制,通過集聚各方資源,讓“紅色引擎”成為秦州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助力現代化中心城區建設。由小區黨組織牽頭成立業主委員會,緊緊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以創建全國精神文明城市為抓手,推進多年無人問津的三無小區整治,讓老舊小區變得更美、更和諧、文化氛圍更加濃郁,極大提升了小區居民幸福指數。大城街道進步巷社區在全面落實黨員積分制考核管理制度基礎上,讓小區在職黨員也認領崗位,在小區開展“我家有黨員”亮身份行動,由社區搭建平臺,每個黨員力所能及幫助鄰里,主動編織好與小區群眾“關系網”,引領小區居民從“看客”變成“當家人”,在共建美好家園中發揮“助推器”作用,進一步實現黨支部與物業、業主的深度融合,小區的大小事由居民唱主角,通過議事協商破解小區安全、物業糾紛矛盾、衛生環境提升等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難題。西關街道聚寶盆社區黨委堅持黨組織主導,探索建立黨建引領下的小區治理模式,在聚寶盆小區建強小區黨支部,推選業主委員會,促進小區長效管理,讓居民的事情居民商量著辦、黨組織領著干,在小區治理中發揮居民的自治主體作用,體現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讓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實現“三無”小區到管理規范小區的華麗轉變。七里墩街道將物業公司納入社區管理,建立了由大黨委成員單位、派出所、物業公司等組成物業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收集居民建議,協調解決物業管理中的疑難問題。羅二社區原是環境較復雜、管理難度大的“三無”小區,多年來由社區干部代管小區物業,引進物業公司入駐管理,徹底解決了這片區域多年無人管理的難題。岷山社區經過“大黨委”平臺協調機制,徹底治理了皇城路北山部分滑坡地段安全隱患。羅一、羅二社區多方協調將兩條影響群眾出行的破舊道路進行了硬化,海林社區將海林廠家屬區污水渠用水泥板進行了覆蓋,決了長期困擾居民群眾的居住和出行難題。和諧路社區聯合天河物業公司、七里墩綜合執法中隊開展流浪犬只整治工作。東關街道仁和里社區黨委充分發揮大黨委成員單位和轄區單位黨組織的作用,采取“1+3+X”社區治理模式,利用“望聞問切”工作法,發揮社區黨組織引領作用,組織轄區單位、社區民警、綜治專干、安監員、樓組長、大巡防人員等隊伍分頭走進居民家中,詳細了解具體情況,聽聲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在居民群眾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因有效治理了臟亂差小區——泰山東路138號長途車站家屬院,根除了小區居民多年的“心頭之患”,創建出整潔優美的宜居環境,居民滿懷感激贈送了“為民排憂,心系百姓”的錦旗。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