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芳是秦安縣王窯鎮張洼村農民,鄉土人才,多年來從事花椒種植,他親身參與和見證了當地花椒產業從20世紀末的零星種植到開始于2002年前后的快速發展,如今他又面臨著一個新的產業課題——提質增效。
“王窯花椒產區樹齡普遍在20年以上,品種以大紅袍居多,還零星分布有油椒、豆椒和秦安1號等傳統品種。由于花椒發展早,正好在盛果期趕上了2017年以來的花椒高價位,加之政府的持續扶持,花椒產業為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發揮了顯著作用。”王春芳在介紹當地花椒產業時這樣說道。
“你對花椒提質增效有哪些思考和實踐?”我接著問道。王窯鎮是秦安縣花椒的一個重要產區,但是現在和其它老產區一樣,花椒產業出現價格下滑、采摘成本居高和樹體衰弱郁閉等問題,產業效益下跌顯著。花椒產業提質增效已勢在必行。
他幾乎不假思索回答道:“一是增施有機肥,二是樹體更新復壯,三是新品種引進培育。”顯然,對我的問題他已有自己成熟的思考。
“通過你的觀察,增施有機肥對花椒有哪些顯著的影響?”我以增施有機肥為始逐項追問。增施有機肥是蘋果“兩減一增一平”(減施化肥和化學農藥,增加效益,平衡果園生態)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對于花椒產業提質增效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借鑒。

(王春芳與天水師院呼麗萍教授合作開展花椒兩減一增試驗)
“我在秦州區太京鎮指導的一片花椒基地,在呼麗萍老師建議下,連續5年增施生物有機肥,今年花椒已進入初盛果期,株產干椒最高可達7斤,并且椒皮厚、色澤艷,病蟲害也相對較輕。總體來說,增施有機肥有助于花椒早產高產,同時對提高椒果品質作用顯著。”王春芳以指導的花椒基地為例回答道。接著他又補充:“對于老齡花椒樹的樹勢復壯,增施有機肥也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措施。”他已經講到了花椒提質增效的另一個重要內容——老椒園的更新復壯。
“老椒園的更新復壯,除了增施有機肥,你的修剪策略是什么?”我順勢問道。
“先預備新主枝,適期回縮更新”他指著自己正在進行更新復壯試驗的椒樹說,“先在原有主枝后部背上或兩側培養一個預備主枝,等到第2-3年預備主枝上分生結果枝組時,通過回縮實現主枝更新。”
在老椒園旁邊不遠處,是王春芳老師的老椒品種園。看著里面形形色色的花椒品種,我故意問道:“在當地的花椒品種結構中,大紅袍占比最大、效益最好,你覺得還有再加入一個新品種的必要嗎?”

(王春芳引種的漢源貢椒)
“這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單一品種采摘壓力大,另一方面是大紅袍存在抗逆性較差、經濟壽命短的問題。”他指著自己引種的漢源貢椒繼續說到,“經過這2年的觀察,跟大紅袍相比,漢源貢椒除了品質更上乘外,花期較遲可有效避開倒春寒,采摘期比大紅袍晚10天以上,從減輕采摘壓力和穩產的角度看,漢源貢椒具有部分替代大紅袍的潛質。”
“在傳統品種上進行嫁接,具有減少皮刺和增加樹體壽命的雙重作用,此外,還可以通過基砧+中間砧的方式進行花椒矮化苗培育,這也是近幾年跟甘農大王延秀教授合作開展的主要試驗方向。”王春芳接著如數家珍般介紹著他們的嫁接試驗成果。
品種園里除了漢源貢椒、九葉青花椒和武選1號2號無刺花椒(隴南花椒所以大葉梅花椒為基礎反復嫁接選育而成)外,還有很多嫁接苗,均以傳統品種油椒、豆椒、枸椒為砧木,上面嫁接大紅袍或者無刺花椒其中以日本葡萄山椒等為中間砧的矮化苗木尤為引人注目。在麥積區三岔鎮,和王巧云一起,王春芳還建立了一片花椒苗圃,專門做品種培育和推廣。
王春芳在花椒上的這些創新與實踐,隨著他主編的技術書籍,將在當地乃至天水花椒產業的提質增效中落地生根。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