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時節到 “小雪”翩然來
立冬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一場詩意的冬雨開啟一段秋收冬藏的旅程。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一般在公歷每年11月7日前后,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25度。“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時,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這個時節是農耕社會的一個重要時刻,人們更鮮衣以相揖,喜慶熱鬧,謂之“賀冬”。
朔風拂戶牖
立冬之后,由北到南,氣溫梯度明顯加大。此時,南方還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的日子,而北方已進入“以風鳴冬”的寒冷時節。
一般在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在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這個時節,黃河中游晉南地區的氣溫剛剛進入結冰的臨界值,如果恰逢夜間下一場小雨,第二天早晨便會發現水面上結有一層薄冰,山區小河邊的小草受低溫影響,也會掛上晶瑩的冰花,向人們昭示著冬日的到來。
寒爐溫美酒
“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這天,人們不稼不穡,殺雞宰鴨,剁餡包餃子,樂享人間美味。
各地立冬特色美食很多。例如,無錫人立冬時要吃團子,立冬的團子是用新上市的秋糧做成,包上豆沙、蘿卜、豬油、醬油等制成的餡,很是美味;在潮汕,立冬有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用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等做成的香飯深受當地人的喜愛;而在北方,則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秋冬氣始交
秋冬交替,雨量漸少。降水的形式呈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地區也會下雪。
立冬前后,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
立冬的到來,提醒我們“三秋”已進入尾聲。但此時,秋天還在展示著它的最后一抹絢爛,用楓丹與菊黃,來完成這次季節的交接。
小雪
“天地積陰,溫則為雨,寒則為雪。”公歷每年11月22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240度,“小雪”便翩然而來。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持續走低,逐漸降到零攝氏度以下。特別是黃河以北地區,清冷的西北風會攜初雪而來,但雪量往往不大,故稱小雪。此后,冰雪涂抹出了冬日的白色標識。
簌簌灑窗扉
小雪和白露、寒露、霜降等節氣一樣,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之一。《月令七十二候解集》中說:“小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節天氣逐漸變冷,黃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
“云暗初成霰點微,旋聞簌簌灑窗扉。”小雪時天氣寒冷,但地寒未甚,雪量不大,有時以半凍半融的狀態降落,氣象學上叫作“濕雪”;有時則是雨雪同降,稱為“雨夾雪”;還有時降落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稱為“米雪”。
地白風色寒
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繁的時段。但我國各地的冬日景觀卻大相徑庭。
黃河以北地區出現初雪,但雪量一般不大,夜凍晝化。南方很多地方,也是一派初冬景象。而在嶺南,由于北面有山脈做擋風屏障,冷空氣難以入侵,寒潮減弱,往往呈現“暖冬”景象。但在東北大地,此時早已“跑”進“冰雪封地天氣寒”的雪白冬季。俗話說,“小雪地封嚴”,土地凍結的深度也一日超過一日。
梅雪都清絕
小雪時節,天氣雖冷,但胃里卻是暖暖的。初入嚴冬,天氣陰冷,正是溫補御寒的時候。
在北方,小雪時有吃涮羊肉的習俗。“冬臘風腌,蓄以御冬。”冬季,天干物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所以在一些地方,過了小雪,農家便開始動手制作春節時即可食用的香腸臘肉。臘肉腌好,意味著團圓的時候快到了。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糯米糍粑的習慣。
小雪節氣前后,土家族還有吃刨湯的風俗。刨湯是用鮮肉精心烹飪的一種美食。吃著刨湯,土家族也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絕。”在銀裝素裹的冬日,天地靜謐而溫馨,而素月、飛雪與梅香,又將送來晶瑩夢幻的純凈與美麗。(記者 孟 揚 曹怡晴)
“立冬”是冬之始嗎?
立冬節氣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將由涼轉冷,氣候由秋季向冬季的轉換。
立冬之后,在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以北京2012—2021年的氣溫平均值為例,從霜降日開始至立冬日,日平均氣溫從12攝氏度左右降至7攝氏度左右,而到立冬日前后,日平均氣溫降至3攝氏度左右。在我國南方地區,立冬后氣溫也在下降,但不如北方明顯。以湖南長沙為例,從霜降開始至立冬日,日平均氣溫從18攝氏度左右降至14攝氏度左右,到立冬結束前后,日平均氣溫仍維持在12—13攝氏度。
根據最新發布的氣象國家標準《氣候季節劃分》,氣象意義上入冬日的判定依據是“日平均氣溫低于10攝氏度”。從常年入冬時間看,我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北部和西部、西北地區東部及新疆一般在10月入冬,華北地區南部、西北地區南部、黃河下游至長江以北地區多在11月先后入冬,長江以南至南嶺以北地區、四川盆地一般在12月先后入冬,華南地區北部的一些地區常在來年的1月才進入冬季。而我國北回歸線以南,除海拔較高的地區外,氣溫一般達不到氣象上的入冬標準,屬于無冬區。(陳 峪 作者為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正高級工程師,本報記者施芳整理)
“小雪”會下大雪嗎?
小雪節氣前后,西伯利亞地區已形成冷氣高壓,高空也已建立起東亞大槽,有比較穩定的經向環流。當東亞大槽出現偏移或加深時,西北氣流引導極地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國大部,出現大風降溫的冷空氣天氣。
“小雪”一詞,會給人白雪飄飄之感,但節氣中的“小雪”與氣象學中的“小雪”含義不盡相同。氣象學中的“小雪”是用降雪量來定義的。根據國家標準《降水量等級》,降雪分為微量降雪(零星小雪)、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大暴雪、特大暴雪共7個等級,其中24小時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間或12小時降雪量在0.1—0.9毫米之間的,都定義為小雪。
小雪節氣期間降雪的分布每年都不一樣。如2016年小雪日當天(11月22日),華東和華中地區的北部、西北地區東南部等地出現2毫米以上的降雪,其中河南中部、陜西東南部、安徽西南部超過10毫米(暴雪量級),河南中西部及陜西和安徽局地超過20毫米(大暴雪量級),陜西潼關、河南汝陽等地超過30毫米(特大暴雪量級)。但在2017年小雪日(11月22日)前后3天內,上述大部地區都沒有降雪,僅在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北部等地出現了小雪級降雪。所以小雪節氣前后是否出現降雪,要看當地當時的天氣條件。(艾婉秀 作者為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正高級工程師,本報記者施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