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宋振峰
一株朝天椒上,綴滿了黑紫、桔黃、奶白、紅色4種色澤艷麗的彩椒;南瓜懸在半空、長在樹上,30天長了200多公斤;茄子樹上結出了白茄子,最大的有4公斤多……聽起來這些像童話。但8月初,在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中,它們一棵棵地呈現在記者面前。
這是怎么產生的?示范園區管委會主任楊文元說,是機制與科技,讓這些毫不起眼的農作物變得如此奪人眼球,也給廣大的農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近年來,面對農業增效難、農民增收慢的困境,天水市依靠科技調整產業結構,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在麥積區積極推進了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建設。他們一改一些地方完全由政府立項、建設、管理示范園區的模式,建立起“政府導向、項目支持、法人投資、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新體制。
在建設過程中,園區管委會躲進了幕后,只是精心提供服務,搭建創業平臺,讓企業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在園區內大展身手。管委會先后制定和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企業協調租賃建設土地和貸款,完善配套了水、電、路、暖、話網等硬件設施。同時,按照“園區+企業+科技+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促進主導產業形成。
靈活的經營機制,優越的服務管理機制,吸引了“綠鵬”、“潔通”、“眾興菌業”等一批龍頭企業紛至沓來。他們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使園區從2002年7月建設開始,僅用了短短3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由開始建設到全面生產,由開始創業到規范運營的全過程。
高科技是園區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給企業注入發展活力的“血液”。園區依靠科技交流,念好了服務經。他們以中國科學院、中國農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省農科院、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等科研院校為技術依托單位,同時不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園區考察、示范、培訓等,讓入園企業及時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和信息,為實現技術創新提供一個新的平臺。
3年多來,園區先后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456個,試驗示范了航天育種、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等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使園區在優質農產品開發上取得了累累碩果,創造了現代農業的神話。
靈活的機制還使園區與農戶緊密連接起來。園區經常組織農民入園參觀學習,舉辦各種培訓班,加快了新技術示范推廣步伐,使他們改變了觀念,開拓了眼界,學到了發家致富的真本領。其中雙孢菇等食用菌的生產和示范推廣,帶動了天水、隴南兩市的農民,發展雙孢菇生產近百萬平方米,農民戶均增收5000多元。就連令人眩目的航天育種,也走進了尋常農戶家,并推廣到了全國18個省區市。
機制乃活力之源。管委會主任楊文元告訴記者,在機制的激勵下,園區發展的落腳點沒有僅僅局限在園區,而是在提高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水平上做文章,一個全新的高科技示范園區隨之呼之欲出。
記者了解到,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計劃再通過3年時間,構筑以航天育種工程中心,胚胎工程中心,組培工程中心及農產品工程中心為核心的園區技術創新中心。構建以特色果品、蔬菜、種子資源工程、食用菌、花卉、畜牧業及旅游觀光農業為核心的七大生態化綠色化產業鏈,使之成為園區可持續發展的主體。
“通過這些產業鏈,將培育孵化出獨具特色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同時利用好已落戶大項目的龍頭帶動作用,率先建立起我國區域特色農產品品質與安全性檢驗、監測、評價、預警及控制技術的平臺,給農產品‘穿’起綠色安全保護的衣裳。同時,使農產品加工像一個‘米’字形,擴散到國際國內市場,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的高速物流通道。”楊文元告訴記者:“這樣有利于市場開拓和技術創新,有利于產業鏈的拉長,使園區企業規模成倍增長,在市場浪潮中具有核心競爭力。”
7月初,隨著這項二期開發工程的實施,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建設駛入了快車道。目前,在園區內的規劃用地上,塔吊正加緊運轉,新貌已初現雛形。其中,競相綻放的“花朵”有眾興菌業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的實用菌工廠化生產項目,萬農果業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的優質果品分選、冷儲、加工、包裝及苗木繁育項目,嘉信畜牧有限責任公司投資5000多萬元的優質奶牛飼養及乳品加工項目,維亞實業公司投資1000多萬元的良種仔豬繁育基地建設項目。
這一個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的建設,使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與“未來”實現了對接,向高科技、產業化方向邁出了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