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有國家和省、市級文物保護重點一百六十九處;天水古稱秦州,是古代商貿之路上的“絲路明珠”,被國務院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的山川既有北國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麗,自古就有麥積煙雨、凈土松濤、仙人送燈、石門夜月、伏羲卦臺、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諸葛軍壘等秦州八景之稱;天水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小隴山莽莽林海和連綿起伏的天然牧場讓人流連忘返,是避暑、休閑、旅游度假的圣地。
美如詩畫的奇秀風景,繁若星辰的歷史人物,珍貴久遠的文化遺存,天水的許多“中國之最”使它在國內外馳名遐邇。天水境內文物古跡眾多,被國家和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有一百六十九處,形成了古石窟、古遺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戰場交織、奇景竟秀的旅游勝地,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和石窟文化為代表的旅游資源品味高,觀賞性強,吸引著國內外向往東方古老文明的萬千游人。
天水還是甘川旅游的中轉站。沿天水東北行,可到達“當隴山之口,扼六盤之險”的隴東重鎮平涼。距平涼市區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疊嶂,郁郁蔥蔥,素稱道教第一山,史載黃帝、秦皇、漢武都曾登臨此山。如從天水南下,穿隴南,入四川,可直抵舉世稱奇的“人間仙境”的九寨溝和富饒的成都平原。

麥積煙雨 (拍攝:花平寧 配圖:天水在線)
麥積煙雨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始創于十六國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閣8座。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麥積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