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藉河是天水的母親河,曾經孕育了天水2600多年文明。近年來,天水市委、市政府在積極借鑒毗鄰城市河道治理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果斷決策、科學規劃、齊心協力,組織實施了藉河城區段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該工程是天水建市以來一次性投入最大、拆遷量最大的城市環境建設公益項目之一,也是天水有史以來對藉河最大規模的一次綜合整治。工程的實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被當地人稱為“民心工程”,折射出天水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設上的大手筆、大氣魄、大智慧,體現了天水市委、市政府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求真務實、和諧發展的執政理念。

(曾經的藉河雜草叢生、污水橫流,如今的藉河聚水成湖、滿眼碧波。)配圖:天水在線
兩千多年前,天水因“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而得名。如今,傳說變成了現實。步入2007年,天水人民真切感受到“天河注水”帶來的巨大驚喜:天水市藉河城區段成功蓄水,聚水成湖,滿眼碧波。藉河在城區內形成了長3公里、寬120米的壯觀水面,市民們紛紛來到河邊領略美景。人們由衷地贊嘆:“天水名副其實了!”
藉河是天水古城的母親河,如今生活在天水的年輕人,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藉河。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藉河逐漸變成了季節性河流,常常斷流。河道里雜草叢生,污水橫流。在經歷了近10年的廣泛論證之后,2005年10月29日,天水啟動了藉河城區段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從此,藉河的命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而在其中,既折射了天水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設上的大手筆、大氣魄、大智慧,也蘊涵了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執政理念。

(曾經的藉河雜草叢生、污水橫流。)
歷史篇:開天辟地頭一回
2005年10月29日,這是一個必將載入天水市城市建設史冊的日子。當天上午,天水市委書記趙春隆重宣布:天水市藉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正式開工。從這一天起,勤勞的天水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徹底改變藉河無水、生態環境惡劣的現狀。
水,之于天水,有著特殊的意義。“天河注水”的傳說,成就了天水童話般的美名。藉河母親,孕育了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然而,和其他河流一樣,藉河在給兩岸造福的同時,也水患頻發,洪流肆虐,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翻開天水地方志,我們不難找到災難的蹤影。時至近代,特別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政治腐敗,河防廢弛,藉河及其支流屢屢發威。據《秦州區志》記載,1928年,河水暴漲,“溺死數十人,田禾淹沒殆盡”。
與災害伴生的,是人們與災害的抗爭。自古以來,為了防御洪災,天水歷史上曾多次對藉河進行治理,修筑河防工程。統計顯示,清朝以來,天水對藉河的治理就有10多次。解放后,黨和政府把治理藉河水患多次列上了議事日程,斥巨資筑堤、疏浚、架橋,制服了洪流,部分河段達到了50年一遇的防洪堤標準,讓兩岸人民安居樂業。
可是,在新世紀前后,藉河出現了新的問題。這一次,藉河面對的,不僅僅是肆虐的洪水。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氣候的變化,以及上游的人為破壞,藉河逐漸變成了季節性河流,汛期流量暴漲暴落,水量越來越少,水質越來越差,雜草叢生、污水橫流,母親河變得面目全非。在一段時間里,河道寬闊的河床里,竟見不到一點流水,河床一度被開辟成了大大小小的菜地。“藉河無河,天水無水”成為當地百姓心頭一塊無法抹去的痛楚,也成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尷尬與難堪。
順應百姓呼聲,順應民心呼喚,2005年,天水市委、市政府通過認真考察、論證,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決策:啟動藉河城區段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毫無疑問,“水”是這次歷時3年龐大工程的關鍵詞。也正因為此,藉河整治工程的開工,給向往美好生活的天水人民無限暢想。據了解,該工程的設計理念旨在通過突出一個“水”字,強化一個“綠”字,體現一個“美”字,核心是做“水”的文章,體現“水”的文化內涵,增強人與自然的親和力,以達到完善城市功能,豐富城市內涵,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的目標。人們期待,在藉河整治工程基礎上建成的藉河風情線,必將使藉河重新煥發出光彩照人的青春風采。屆時,碧波萬頃,水光滟瀲,山色空朦的南國風情必將與天水朝夕相伴,古老的“天河注水”的傳說亦將成為現實。
據了解,藉河治理工程是社會公益項目,其效益主要體現在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聯動增值效益三個方面。就社會效益來說,工程的建設將形成良好的的自然環境和優美的濱河景觀,從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提高城市知名度,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改善天水市區生態環境質量,最大可能地保持生態平衡,是藉河治理工程的生態效益之所在。就工程的經濟聯動增值效益而言,藉河兩岸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極大提高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對經濟的發展產生聯動效應,從而對促進天水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災難讓人悲傷,治理讓人振奮,美景讓人向往。如今,漫步在藉河之濱,我們不禁喝彩:從古到今,天水人民對藉河整治從未停止腳步,而這一次,則足讓古老的藉河親身感受到時代前進帶來的輝煌巨變,堪稱開天辟地頭一回。
(曾經的藉河雜草叢生、污水橫流,如今的藉河聚水成湖、滿眼碧波。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了同一地點的今昔對比,不禁讓人喝彩。)
決策篇:集思廣益創大業
天水藉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之所以被當地人稱為“民心工程”,最主要的原因,是該工程的每一個決策都體現了科學和民主。而這,一直都是天水市委、市政府在決策上的孜孜追求。
藉河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最初設想和倡導者,是天水市政協的吳春桂委員。1996年,吳春桂以個人提案的形式提交了較為全面的規劃設想。此前,吳春桂獨自調查了50公里河道、37條河谷,在積累大量一手資料后,利用自己的建筑學知識和超前的思維意識,歷時幾個月,拿出了這份集調查、論證、設計預算和經濟回報分析在內的提案。
談起藉河整治工程,從事建筑專業的吳春桂委員總是充滿了激情:“天水沒水了,就連藉河因為人為的破壞,也從資源變成了禍害,對從小在藉河邊長大的我來說,一直是一個遺憾,改變她的面貌也就成了我的夢想。”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后,天水市共有5次政協委員的提案涉及到藉河整治工程,包括吳春桂、黃郁、趙太平、李棉、曹尊信、金田等10多人。政協委員的提案得到了天水市委、市政府的重視。2001年,天水市在提出建設隴上最佳人居環境城市構想的同時,就將治理藉河生態環境、建設藉河風情線列入其中。2003年4月,時任天水市市長的趙春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啟動藉河、渭河風情線建設,徹底改變藉河無水,生態環境惡劣現狀”的設想。此后,天水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科學規劃、齊心協力,組織實施了藉河城區段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面對“十一五”,藉河整治工程也有著特殊的使命。天水市委、市政府提出,天水要打好“綠色生態牌”,規劃建設以“山水城市”為特色的城市生態系統,把藉河、渭河兩岸建成集人居、旅游、文化于一體的城市景觀帶,力爭建成國家園林城市,彰顯天水山水相映的城市魅力,打造西部最佳宜居環境。
天水市藉河整治工程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不僅體現在決定工程是否上馬的重大問題上,而且這種理念和實踐體現在工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上。備受天水社會各界關注的藉河工程景觀設計,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呈現在公眾眼前的。
藉河工程景觀設計,是整個藉河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引進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引入競爭機制,以最少的投資達到最佳效果,早在2006年3月上旬,天水市就面向全國公開招標設計方案。同時,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優選景觀設計方案,天水市設計了專家評審、市民投票和管理層決策三個環節相結合的評標辦法,選擇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