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聚關中—天水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也是一個文化圈

■蘇定武(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局長)
這次赴陜西省學習考察,感觸良多,受益匪淺。總的認識是,關中五市一區對市情的認識深刻到位,有明確、清晰的發展思路,抓項目、求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很強,有氣魄、有力度,成效顯著。思想解放、真抓實干、干事創業、奮力拼搏的精神狀態,啟迪人心,鼓舞斗志。縱觀關中地區文化發展的特點和取得的成就,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關中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文物資源豐富。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天然歷史博物館”;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渭南被譽為“華夏故里、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將相之鄉”;咸陽是與古羅馬同時代的世界古都之一,全市有文物景點5000多處;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資源的厚重,無與倫比,瑰麗奇異。
關中地區文化藝術人才陣容龐大,文化藝術形式異彩紛呈。關中地區不僅歷史文化名人浩如繁星,賈平凹、陳忠實、張藝謀等現代文化藝術領軍人物也不勝枚舉。秦腔、書法、繪畫、影視、泥塑、剪紙、皮影、農民畫等藝術,獨具風格,魅力無窮。
關中地區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成效顯著。西安確立了五大主導產業,其中,文化產業的產值92.07億元,占全市GDP的5.3%,旅游業的產值138.97億元,占全市GDP的8.0%。在打造特色優勢文化產業品牌,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方面成效卓著。總投資13億元的大唐芙蓉園,以“走進歷史、感受人文、體驗生活”為背景,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充分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寶雞圍繞打造陜西第二旅游目的地,大思路、大手筆,投資50多億正在傾心打造法門寺世界佛教文化中心;籌劃建設的寶雞石鼓公園,總投資2.71億元,建成后將對寶雞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發揮文物資源優勢、發展旅游事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區域經濟建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們和關中地區文化同源同宗,不僅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廣闊前景,更有共同的認識和熱切期盼。在考察中,咸陽方面認為,與天水以“秦”為紐帶,文化同宗同源,不可分割,要進一步加強旅游文化合作,建立完善旅游文化區域合作的保障機制,把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絲綢之路”。渭南方面提出,渭南和天水有著自然形成的共生型經濟形態,為雙方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寶雞方面認為,西安的漢唐文化、寶雞的周秦文化、天水的伏羲文化和石窟藝術文化,是一個互補共生型的文化旅游圈,形成區域旅游圈,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有可為。西安方面提出,要加強旅游、文化產業的合作,打造以西安都市區為主體的旅游觀光和旅游服務核心圈,打造經濟區帶狀旅游精品線路,建設在國內外具有強勁吸引力的旅游功能區,以打造優勢特色文化品牌為著力點,構筑優秀文化領先發展地區,以產業化經營和文化創意產業為突破口,發展壯大優勢產業。

·幾點思考·
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是國家立足西部實際,著眼全國發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而采取的重要舉措,這樣的決策對天水而言,機遇難得,意義重大。現代經濟發展,區域協作、行業融合已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倍增效益,加強協作,借勢發力已成為實現突破性發展的迫切需要。
通過持續實施特色文化大市建設戰略,天水文化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效顯著。但是,人才匱乏、信息渠道不暢、基礎設施投資渠道單一等問題,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無疑使天水面臨著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可以說,關中—天水經濟區既是一個經濟圈,更是一個文化圈。這個跨行政區域協作圈的建立,將為天水文化建設,在信息、資金,以及高起點謀劃、大手筆運作的思路、理念、手段上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對夯實天水文化軟實力,促進天水文化建設實現突破性發展,實現經濟文化一體化,產生深遠影響。
當前,我們要解放思想,增強干勁,緊緊抓住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機遇,積極主動尋求合作,務求奮進縮小差距,全面推進文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為此,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繼續抓好關中—天水經濟區文化發展規劃的修改完善。在先期初步的對接中,我們規劃要建設好三大基地、六大長廊,實施好16項重點項目,推進五大產業發展。通過這次走訪,我們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打算,準備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繼續充實,繼續完善,力爭規劃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實現與關中地區的優勢互補、輻射帶動、強強聯合,力爭規劃重點突出、切實可行,確保文化建設以點帶面,全面推進。
二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潛力。這次走訪,最大、最深切的感受是關中地區在市場中找定位,持之以恒,做大做強,文化的資源優勢已在向經濟優勢轉化。天水的文化特色在于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織輝映。目前,天水的許多文化資源是未開發的處女地,發展文化特色產業,特別是文化旅游業,優勢突出、潛力巨大。這些特色,放置在關中—天水經濟區中,尋根祭祖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休閑生態文化、現代農業文化等同質性文化,是協作、聯合的良好基礎和切入點。因此,我們將以百倍的信心,進一步深化對特色文化優勢的認識,以加快文化資源與旅游融合、凸顯文化軟實力為突破口,加強對口聯系,推進合作開發、優勢互補、互惠共贏。
三要狠抓項目不放松。項目建設始終是文化事業發展的抓手。在關中地區,無論是曲江新區,還是寶雞、渭南、楊凌等地,都是項目帶動戰略的受益者。這幾年,我們建設特色文化大市,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獲益匪淺,一大批文化基礎設施成為文化發展的新亮點。因此,我們將繼續緊抓項目不放松,積極爭取國家、省上的支持,以項目為抓手,為文化建設夯實基礎。在關中—天水經濟區文化發展規劃中,我們提出了16項在經濟區重點建設的項目,這些項目的逐步實施,必將為天水文化發展再添活力。
四要進一步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是文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載體。大唐芙蓉園是唐文化、皇家園林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結合;楊凌是農耕文化、現代科技與旅游的結合;寶雞是佛教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文化作為最躍動的生產力,已成為旅游的靈魂和支柱,而作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游,在融合中相生相長,相得益彰。目前,雖然我們在文化與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關中地區相比,差距較大。
下一步在文化與旅游的融合上,一要高起點謀劃、高品位辦好伏羲文化節。二要加大為旅游跨越式發展助力的服務意識,繼續以項目為抓手、以文物景點的保護與建設為依托,抓大項目、上大項目,豐富旅游資源、改善旅游環境、提高服務質量。重點抓好中華始祖文化園建設,全力打造“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華夏文明之源”總體形象;實施好大地灣遺址保護建設工程;積極爭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借助這項工程的世界關注度推介天水;做好麥積山、水簾洞石窟保護維修及“申遺”工作,為建設百里藝術石窟走廊借勢助力;建好天水市博物館、天水市大劇院、天水市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豐富城市名片的內涵。三要廣攬文藝人才,促進文化要素整合,圍繞旅游業發展需要創編文藝作品,出人出戲出精品。特別要突出伏羲文化,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努力創造條件,推出宣傳展示伏羲文化的藝術精品。同時,要加大對天水豐富的其他歷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名城文化、現代旅游娛樂文化的挖掘力度。隨著旅游市場的成熟和進一步發展,不斷拓寬旅游文藝演出的領域,為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