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本市情 科學謀劃未來
推動天水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
——天水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思考
李文卿

“十二五”時期,是天水經濟社會承前啟后、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天水發展也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努力開創天水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是當前全市上下亟需探討和認真破解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認真回顧總結“十一五”發展成就和經驗
“十一五”時期,是天水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關鍵和極不平凡的時期,我們既經歷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多種自然災害影響及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也迎來了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支持甘肅發展、實施擴大內需政策和災后恢復重建等難得的歷史機遇。面對這樣的背景形勢,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搶抓機遇,團結拼搏,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大口徑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4項指標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其余各項指標也將于今年全面完成。一是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發展基礎不斷得到夯實。“十一五”前四年,全市經濟發展速度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長11%。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60億元,比“十五”末增長77.8%;人均生產總值為7585元,比“十五”末增長81%;大口徑財政收入35.8億元,比“十五”末增長2.2倍,年均增長21.6%。“工業強市”戰略全面實施,啟動了振興裝備制造業“12341”行動計劃和“10強50戶”工程,堅持“引大引強”,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深化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企業改革,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儀表、輕工紡織、建筑建材等主導產業優勢地位進一步強化,工業企業效益不斷提高,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畜牧、林果、蔬菜等三大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農產品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商貿流通業規模和效益明顯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1%;加強旅游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管理,加大旅游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和貢獻率逐年提高。

(寶天高速)
以國有企業改制為契機,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2%。二是項目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02.98億元,比“十五”末增長2.4倍,年均增長35.7%,近四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7.7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67倍。交通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寶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天平鐵路、天定高速公路、寶天高速公路城區過境段加快建設,寶蘭鐵路客運專線、天(水)平(涼)、十(堰)天(水)高速公路項目即將開工,天(水)隴(南)鐵路、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等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地方交通道路等級標準明顯提高。城市主干道建設、舊城開發改造和供水、供熱、污水處理、城鄉電網改造、電話數據通信網絡等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加強,“三城聯創”工作全面推進,現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五縣縣城面貌明顯改觀,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鄉村道路、人畜飲水、戶用沼氣、農田水利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等加快實施,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市區南北兩山綠化美化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成效顯著,我市被列為國家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和全國十大循環農業示范市。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十一五”前四年累計簽約招商引資項目773項,總投資304億元,到位資金111億元。三是對外開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各項改革全面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啟動實施,我市被列為經濟區次核心城市,經濟區城市聯手打造西部內陸開放開發高地,合作交流廣泛深入開展。積極參與隴海蘭新、陜甘川寧毗鄰地區等區域合作組織活動,多次組團參加蘭洽會、西洽會、西交會、西博會等國內重大節會,每年舉辦伏羲文化旅游節,走出去、請進來,開放搞活步伐明顯加快。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全市國有企業改制面達98.9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進展順利,農村教育布局調整、鄉鎮職能轉變等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序進行,事業單位改革和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招行引資成效顯著,信貸資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四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落實,教育基礎條件不斷改善,“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我市第5次榮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科技創新工作連續6年名列全省第一。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設,地域特色文化開發力度加大,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有新的發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傳染病防治、計劃免疫等公共衛生事業不斷加強。廣播電視、體育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全民創業、促進就業各項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控制指標以內,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制度得到鞏固和完善,養老、失業、醫療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勞務經濟快速發展,勞務輸出已成為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以整村推進開發式扶貧為重點,農村貧困面較大幅度下降。2009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932元,比“十五”末增長42.7%,年均增長9.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04元,比“十五”末增長55.1%,年均增長11.9%。總之,“十一五”時期,是天水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最快、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既為我們今后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探索和積累了寶貴經驗,歸結起來就是:一是必須牢固樹立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思想。要增強搶抓機遇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正確看待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善于捕捉機遇和利用機遇,堅持把中央和省上的政策與我市實際緊密結合,發揮優勢、揚長補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能快則快,在堅持好字當頭的同時,竭力加快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步伐,以搶抓機遇推動跨越式發展。二是必須堅持發展抓項目不動搖。要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項目投資,廣泛開展招商引資,拓寬投融資渠道,多途徑加大投入,以項目建設帶動和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三是必須堅持不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要堅持把改革開放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改革中創新體制機制,在開放中增強發展活力,以改革促發展,以開放促開發。四是必須堅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關系。要堅持遠近結合、統籌兼顧、標本兼治,既要克服當前發展中的現實困難,解決好突出矛盾,實現好近期發展目標,又要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五是必須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統一。要把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持久動力,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維護公平正義,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讓全體人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六是必須堅持優化發展環境。要牢固樹立“發展環境也是生產力”,“人人事關發展環境、代表發展形象”的思想,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建設環境、市場環境和干事創業環境,努力爭創發展新優勢,增強發展競爭力。

二、正確分析判斷“十二五”時期面臨的發展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關鍵性五年,也是進一步夯實基礎、積蓄后勁、提升優勢、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但機遇大于挑戰。
綜合分析,進入“十二五”,我市要貫徹落實國家《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支持甘肅發展的意見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目標,實現市委市政府跨越式科學發展要求和推進“1135”區域發展戰略,融入大關中、聯結隴東南,打造西部發展開放開發戰略高地,需要集中破解一些關鍵性發展難題。一是要著力破解結構不合理的難題。從當前我市三次產業結構看,存在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發展不快的問題;從工業化進程看,我國已整體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我省業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初級階段,而我市還處在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階段;從城鄉結構看,我市農業人口多、農村貧困面大,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從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結構看,我市外貿出口總額太小,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微乎其微,而消費水平不高、拓展空間有限,投資拉動型仍然是天水經濟增長的主要模式;從投資結構看,我市對國家和省上投資的依賴程度大,特別是國有投資占比在50%以上,比發達地區高出20多個百分點,政府投資引導社會投資的能力還較弱,社會投資能力不足。二是要著力破解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的難題。從市場主體來看,我市企業規模不大,產業集群化程度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大部分企業缺乏較強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還沒有形成優勢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縣域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傳統流通向現代新型流通業態轉變緩慢,區位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三是要著力破解與區域間發展差距過大的難題。我市經濟總量較小,整體實力不強,與國內、省內特別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輻射區發展較快的市區相比,目前還有較大差距,縣域經濟差距更大。融入大關中,實現隴東南組團發展、整體推進,還面臨基礎條件薄弱、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四是要著力破解基礎設施“瓶頸”制約難題。近年來,盡管我市基礎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但由于歷史欠賬多,交通通而不暢、農業發展基礎薄弱、城鎮化發育水平較低、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開發緩慢等問題依然突出。推進跨越式科學發展必須從基礎條件入手,集中力量突破薄弱和關鍵環節。五是要著力破解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難題。目前發展中各種利益矛盾關系的調整和處理更加復雜,社會保障、就業和再就業、維護穩定的壓力較大,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一些領域依然存在,發展環境不優、服務效率不高的問題亟待解決。

破解諸如此類的矛盾和問題,必須牢牢把握“十二五”時期難得的發展機遇:首先,從國際國內宏觀環境來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格局出現大變革、大調整,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加速推進,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和活躍。國際金融危機雖然對我國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但并沒有中斷和改變我國本世紀前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我們仍將面臨一個國際國內加快發展的宏觀環境。其次,從我國發展戰略來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重點,這有利于我們實現科學發展;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特別是國家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全面實施,使我市迎來建國以來最大發展機遇期,對于推動天水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國家繼續實施擴大內需政策,并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和民生建設投入力度,有利于我們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國家和省上重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實施,有利于我們延伸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鏈條,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東中部地區向西部地區產業梯次轉移步伐加快,為我們承接產業轉移、開展招商引資提供了難得機遇。第三,從我省區域發展戰略來看,天水是隴東南區域中心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擔負著我省聯結大關中、組團隴東南的東部“橋頭堡”重任;省政府出臺的《關于貫徹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把天水建成西部重要經濟強市和文化旅游大市,并制定了一系列傾斜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把天水作為“東翼”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打造隴東能源化工基地,這為我市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第四,從我市當前基礎和未來發展走向看,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生產要素聚集能力不斷增強,為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特別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135”區域發展戰略,為我市今后時期的發展明確了思路和目標。

只要我們科學分析、準確判斷、有效把握形勢,進一步增強搶抓機遇、化危為機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以決不甘落后的堅韌氣魄和更加堅強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動全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經過“十二五”乃至較長時期的努力,就一定能夠把天水建設成為經濟實力較強的區域中心城市和關中—天水經濟區西端重要增長極,大大推進富裕文明和諧新天水的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