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下午,在中央電視臺CCTV-7農業頻道《農廣天地》欄目組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就甘肅省首屆科技功臣、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周祥椿教授悉心指導培育的“蘭天系列”冬小麥良種推廣種植進行專題片拍攝結束后,拍攝組一行又不辭勞苦,專程采訪了張家川縣委書記劉長江。
。ㄒ韵聝热莞鶕F場訪談錄音整理)

【主持人】:書記您好!首先請您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張家川縣推廣種植“蘭天系列”優質品種小麥的一些基本情況。
【劉長江】: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地處甘肅的隴東南,是小麥銹病的常發易見區,長期以來全縣的小麥產量停止不前,進入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在甘肅省首屆科技功臣、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周祥椿教授悉心指導幫助培育下,運用國外的品種資源和先進技術來培育的蘭天系列優質品種小麥以后,糧食產量有了很大地提高,目前分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2萬畝以上。在蘭天系列的優良品種中,特別是蘭天15號、蘭天26號,這些品種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也比較好,特別是高抗銹病,這對提高我們這個生產類型區域的小麥產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主持人】:您能簡單給我們說一下“蘭天”系列良種小麥在解決全縣糧食產量方面與以前的小麥品種有什么區別嗎?
【劉長江】:張家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民的收入主要是靠種植業和農民的勞務輸出收入。種植業里面小麥的產量、小麥的面積是比較大的,因此提高小麥的產量,不僅是保障農民解決吃飯問題,而且也是農民增收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途徑。全縣累計推廣“蘭天系列”小麥品種以后,有效地提高了全縣糧食的產量,以前小麥產量都在畝產200公斤左右,而現在推廣新品種以后,畝產提高到了350公斤以上,全縣糧食總產量04年以前是7000噸左右,現在上升到1.06-1.1萬噸,這對提高全縣單位面積產量,保證人民群眾生活,提高增加農民的收入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對提高全縣整體的農業生產能力,提高科技進步的程度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蘭天系列品種有其獨特的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高產;第二個是抗疫性比較強,抗疫性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高抗銹是全國優良品種里面性能最好的;三是它的適應性比較好,適應隴東南地區許多生產類型區域種植,在隴東地區、隴南地區,在川區、半川區和山區都有它發展的條件,適應性特別強,廣大農民也是很愿意接受的。
【主持人】:通過小麥品種改良,農民的吃飯問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劉長江】:由于張家川縣自然條件相對比較弱,糧食生產條件比較差,長期以來吃飯問題、溫飽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我們大面積引進優質優良品種,特別是蘭天系列小麥良種的引進,糧食產量逐步提升,達到了高產、防產。04年以前小麥產量平均在畝產200公斤左右,到去年年底畝產提高到了350公斤以上,04年以前全縣糧食總產量在6500噸左右徘徊,去年達到了1萬噸以上,增產的潛力非常大,有效地解決了群眾的吃飯問題,可以說我們現在穩定的解決了溫飽。
【主持人】:謝謝劉書記!訪談結束。
相關資訊:冬小麥是張家川縣第一大主要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20萬畝左右,約占糧田面積的44.4%,其豐歉直接左右著全縣糧食生產形勢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縣的糧食生產中尤其是冬小麥生產,歷屆縣委、縣政府都高度重視,每年專題安排部署,投入一定的資金,積極引進新優品種,推廣先進實用的栽培技術。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甘肅省首屆科技功臣、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周祥椿教授的關心支持幫助下,我們積極和科研院所聯系,大力引進周祥椿教授培育的蘭天15號、19號、20號、21號、22號、26號、27號等高產優質冬小麥品種作為全縣小麥生產的主體品種,目前分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2萬畝以上。并在趙陽、古土、下龐、水池、樹坡等村建立了穩定的冬小麥良繁基地,年繁殖優質種子300多萬公斤,確保了全縣大田生產用種。同時在周祥椿教授的主持指導下,張家川縣承擔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研究的各項實驗項目,如:農業部小麥高產創建項目,甘肅省隴南冬小麥條銹病遺傳多樣性控制示范推廣項目,全膜覆土小麥示范等項目。無論是從優良品種的推廣還是項目的實施,都對全縣冬小麥的生產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