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基礎 優化結構
努力推動全市農業農村經濟跨越式科學發展
——天水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思考
李文卿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學習貫徹和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國辦發[2010]29號),深入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以及省、市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一年。著眼發展,超前思考,及時總結“十一五”以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效和經驗,對于科學謀劃“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發展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一、“十一五”以來我市農業及農村經濟工作的基本成效
天水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業立地條件差,農民增收難度大。解決好“三農”問題是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之一。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涉農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新機制,深化改革,全市農業及農村經濟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十一五”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各項惠農政策,以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統籌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不斷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壯大區域特色經濟,著力發展勞務經濟,協調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農業和農村經濟在全面發展中取得新的成績。糧食總產由“十五”末的83.9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104.46萬噸,增長24.5%;農業增加值由“十五”末的25.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47.9億元,增長8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04元,比“十五”末的1550元增長55.1%,年均增長11.9%。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以下幾方面特點: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化經營步伐明顯加快。“十一五”以來,我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開發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導產業和馬鈴薯、中藥材、花卉等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扶持發展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市干鮮果基地總面積250萬畝,果品總產量96.23萬噸,分別較“十五”末增長65.6%和88.7%;累計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282個,規模養殖場1032個,養殖專業村610個,規模養殖戶累計達到9.2萬戶,畜禽飼養量1677萬頭(只),比“十五”末增長128.4%。蔬菜面積達到90.8萬畝,總產量220.8萬噸,分別較“十五”末增長63.6%、55.5%。建成秦州瀛池、武山洛門、秦安北大等各類農副產品批發市場60處,集貿市場和產地市場100多處。建成各類龍頭企業203個,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59個,帶動農戶10.4萬戶。

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加大,農村貧困人口逐年減少。圍繞整村推進、勞動力培訓轉移、產業化建設三大重點,完善扶貧開發機制,強化工作措施,強力推進扶貧開發,農民增收難、飲水難、行路難、求醫難、上學難等生產生活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由2004年的75.21萬人下降到2009年底的49.33萬人,比2004年底減少25.88萬人,農村貧困面由25.07%下降到16.12%。
勞務收入大幅度增長,農民增收渠道拓寬。全市上下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及勞務信息網絡,加強務工人員技能培訓,基本形成了上下聯通,內外協調,覆蓋全市,輻射全國的勞務信息網絡。2009年勞務輸轉60.06萬人,創勞務收入40.23億元,分別比2005年的53.4萬人、8.1億元增長12.5%和4倍。
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建各類小型灌溉工程385處,改造、配套小水工程625處,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99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0.07萬畝;積極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52.94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51.5平方公里,新建堤防工程67.38公里,完成各類生態造林150多萬畝,全市有林地面積達到64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2%,較“十五”末提高了3個百分點。

深入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推進”工程,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自2006年新農村建設工作啟動以來,我市以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為重點,以“五新一好”為目標,深入推進“百村示范、千村推進”工程,1000個推進村中有860個村全面完成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有215個示范村實現了村內巷道硬化,238個示范村實現了道路砂化。經過近四年的實踐,探索出了產業支撐型、循環經濟型、能人帶動型、城郊互動型、旅游服務型、市場帶動型、整潔文明型、易地新建型等八種建設模式,為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積累了經驗。
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糧食直補、農機具補貼、良種補貼、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農村低保、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計劃生育獎勵等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有序推進,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6.84萬畝,占農村承包耕地面積的2.94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清水縣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全面鋪開,進展順利。

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經過全市上下堅持不懈的努力,全市農村經濟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發展基礎不牢固。我市地處西北內陸地區,地勢較高,地貌復雜,93%的耕地為山旱地,耕地以中低產田為主;降雨偏少,水資源十分貧乏,水土流失嚴重;干旱、洪澇、低溫凍害交替發生,農業抗災體系不夠健全,抗災能力較弱。農民收入低,擴大再生產投入有限,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2、產業鏈條短,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我市農業產業化尚處于起步階段,主導產業缺乏規模優勢,基地建設不平衡,產業結構欠優化。種植業基地規模小,品種單一,生產分散,專業村、大戶少。養殖業以傳統的家庭生產散戶飼養為主。從區域來看,一些鄉鎮產業太多太亂,重點不突出,特色不明顯。龍頭企業少、規模小,加工的產品多為初級低檔產品,產業鏈條短,缺乏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大型龍頭企業和出口企業。龍頭企業與基地聯結不緊密,運行機制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牢固。
3、農民增收難度大,城鄉差距明顯。由于受資源等多種因素制約,農產品產量難以大幅度增長;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民從二、三產業中獲得收入有限;勞務輸轉人員技能偏低,靠增加外出務工人數拉動勞務收入增加的潛力有限。2009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404元,僅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49.5%、全省的83.7%;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2%,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任務非常艱巨。

4、農民科技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我市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文盲、半文盲比重大,農業新技術推廣一定程度上受農民整體素質影響,投入和產出比較低。農村金融信貸擔保體系不健全,農村融資難、貸款難依然存在,農業科技推廣、市場服務、信息服務等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突出。
5、農村貧困面大,改善民生任務艱巨。全市五縣一區為國扶貧困縣,貧困村占行政村總數的81%。截止2009年底,全市人均純收入1196元以下的貧困人口為49.33萬人,占農村人口16.12 %,明顯高于全國、全省的比重,扶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嚴重滯后,農村養老保險2009年才開始在武山縣試點,絕大多數農民游離于養老保險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