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王河鄉提起成名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小有名氣的養豬專業戶,靠養 豬 走 向 致 富 路的人。成明和是王河鄉成寺村四組人,初中文化程度,從事規模養豬,其養豬不論從規模還是從帶領群眾致富上來看,都走在了王河鄉前列,也是王河鄉養殖業的先進典型。
2006年,在養豬前景非常誘人的形勢下,在政府各種優惠政策的鼓勵下,成明和抱著發揮自己特長的心里,借著整村推進的有利時機,開始籌措資金建成500平方米圈舍36間,其工程于年底完工。
2007年,他從蘭州正大公司調進雙吉佟良種豬360多頭,其中母豬60頭,育肥豬200頭,仔豬100多頭,當年年收入達50多萬元。由于他有養豬經驗,在養豬面臨諸多困難及風險的情況下,他仍能夠化險為夷,近兩年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
2009年9月,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十強養殖戶”,2011年2月被天水市評為天水市實用人才,2011年10月被評為清水縣第十六次人大代表。

(接受媒體采訪)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只有適合自己的發展思路才能促進自己的發展,成明和深知這一道理。為此,從畢業在家務農開始就苦苦的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思路,而中藥材種植,黃牛養殖、蘋果種植等產業發展思路都被現實無情的一一否定。2006年,鄉黨委、政府提出了“萬畝洋芋萬頭豬” 的總體奮斗目標和“113311”(圍繞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夯實“一個基礎”,即以糧食生產為基礎;狠抓三大產業,即以兩萬畝馬鈴薯種植為主的種植業,以生豬育肥、母豬繁育為主的養殖業和以萬畝核桃基地栽植的林果業三大支柱產業;堅持“三項建設”,即小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強化“一個基地”,即勞務輸出基地;達到一個目的,即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繁榮)的發展思路。全鄉的這個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成為成寺村發展的向導。成寺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宣傳動員,使這個思路深入人心,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提出了“廣泛動員,多業并舉,重點養豬,穩步發展”的思路。力爭用3-5年將自己打造成為養豬專業村。也正是這一政策提出,成明和的翅膀硬了,心里的勢頭總算落地了。

(在成名和的帶領下發展起來的新養殖戶接受記者采訪)
成寺村人以前收入主要靠勞務輸出,而他自己家由于勞力少無法外出,致使家庭十分困難,家里只是1頭、2頭的養,整村推進項目實施后,他就在鄉村兩級的幫助下,新建豬舍36間,購進母豬50頭,育肥豬200頭,仔豬100多頭,走起了母豬繁育與仔豬育肥并進的路子,僅2008年一年的收入就達到50多萬元,在成寺村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范作用。至目前,全村已有85%以上的農戶在養豬,收入也相當可觀。實踐也再次證明,新的發展思路,適合自己的發展思路必將帶動新的產業優勢,也必將帶領群眾走上一條更加便捷的致富之路。

規模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成寺村起初養豬戶少,難以形成規模,由于貨源不足,較大的豬販不來收購,生豬出售主要依靠附近的秦安興豐、云山、白駝等鎮的市場。養豬戶勢單力薄,往往會遭到豬販一再壓價,養了豬也很難買到好價錢,養豬戶的效益和養豬積極性都受到了影響。成明和不僅在全村起到了“典型示范,帶動引導”的作用,而且在全鄉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反響,他不但自己率先走上了致富路,近兩年還積極幫扶村里貧困戶發展規模養豬,帶領其脫貧致富。目前,他共幫扶的8戶農民走上了發家致富的路子,其中貧困黨員3戶。他還為許多群眾提供成功的養殖經驗、技術和市場信息。使本村群眾真正嘗到了依靠養豬增加經濟收入的甜頭,增強了繼續發展養豬的信心。
在成明和規模養殖的影響下,成寺村養豬規模迅速擴大,已經成為全鄉有名的養豬專業村。前來收購生豬的商販絡繹不絕,成寺村的生豬整車遠銷到新疆,內蒙等省,價格較以前成倍增加。養殖戶紛紛表示,還是規模養殖好。經過近兩年的發展,成明和得出了一條結論,養豬一定能賺錢,但必須要養出規模,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