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蘭州軍區21集團軍某防化團天水抗洪搶險救災難忘瞬間

7月26日上午,蘭州軍區21集團軍某防化團接到赴天水娘娘壩搶險救援的命令后,火速向災區馳援。(賈振華攝)

官兵們拉著繩索搭成人墻,擋住湍急的河流,讓群眾從背后轉移。(賈振華攝)

下山的道路泥濘濕滑,官兵們背著行動不便的老人、病人趟過淤泥。(賈振華攝)

7月27日,官兵們淌著急流轉運85歲高齡的重病老人錢忠(賈振華攝)

7月30日,官兵攙扶一名孕婦小心渡過湍急的河流。(賈振華攝)

官兵背著老人向山下行進。(賈振華攝)

幫助馬家壩一組村民張同倉晾曬被洪水浸泡的小麥1000余斤(賈振華攝)

生命的托舉。(賈振華攝)

在娘娘壩臨時安置點,群眾自發的打起標語。(賈振華攝)
新華網消息:天水娘娘壩暴洪泥石流發生后,蘭州軍區21集團軍某防化團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爭分奪秒、全力以赴搜救群眾、搶救傷員。山河怒吼,家園破碎,是子弟兵用鋼鐵般的身軀和意志為天水娘娘壩人民擎起一片天!搶險救災的日日夜夜里,無處不在的感動令人唏噓不已。廢墟之上,那些難忘的瞬間必將成為永恒的閃光。
團長蒲軍禮:早一秒到達就多一分希望
7月25日凌晨,甘肅省天水市2區5縣普降大雨,秦州區娘娘壩鎮遭受特大暴雨,形成大面積山洪泥石流,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災情就是命令!蘭州軍區21集團軍某防化團140名官兵聞令而動,在團長蒲軍禮的帶領下火速馳援娘娘壩重災區。
早一秒到達就多一分希望。蒲團長不斷用電臺催促著車輛在機動中完成編組,人員在行進中明確分工。部隊到達后,他第一個深入災區查看災情,了解情況,爾后,將官兵分為18個救援小組分赴17個與鎮政府失去聯系的行政村,全面展開轉移被困群眾、搶通被毀道路、搶救群眾財產等工作,成為到達災區后展開救援最快的部隊。
中士劉亞東:舍小家為大家
7月26日,八連中士劉亞東隨隊來到娘娘壩參加抗洪搶險任務。
然而,大家并不知道,劉亞東家里也遭了災。
就在部隊出發的前一天,他的家鄉天水華岐鎮同樣發生了泥石流災害,家里農田被沖毀,母親受了傷,通訊時斷時續……
了解情況后的他心急如焚、忐忑不安,甚至有種猛沖回家的念頭。正當他準備找領導請假回家的時候,娘娘壩鎮的噩耗傳來,部隊即將緊急趕往災區一線。兩邊情況都如此緊急,怎么辦?他猶豫了,反復斟酌思量,他下定決心:隨部隊赴災區一線展開救援。
“我是一名軍人,娘娘壩有太多的群眾需要救援,這里更需要我!”劉亞東如是說。
當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劉亞東舍小家為大家的選擇是對軍人使命與責任的最好詮釋!

團長蒲軍禮第一個深入一線查看災情,安排部署救援任務。(賈振華攝)
六連:特殊的支部黨員大會
天水娘娘壩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后,該團接上級命令執行抗洪搶險任務。機動途中,二營六連黨支部利用電臺召開了一次特殊的黨員大會,就到達災區執行任務進行了簡要的安排部署,成立以五班士官羅玉卿為隊長的“黨員突擊隊”,并就執行任務制訂了4條硬性規定:一是黨支部一切行動聽從上級黨委決策指示,連隊一切行動堅決執行上級黨委命令;二是盡一切可能,堅決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三是嚴格遵守條令條例和群眾紀律,堅決維護好軍人形象;四是確保自身安全,保持連隊高度穩定。
管理員董江濤:一個也不拋棄
7月26日,該團司令部管理股管理員董江濤帶領14名官兵深入南峪村展開救援。
到達后,官兵立即展開拉網式排查。被困的27名群眾中,小孩、婦女、老人占了大多數,其中還有一名植物人。據帶隊老鄉介紹,泥石流發生后,年輕人紛紛選擇離村到鎮上、市里尋親靠友了,現在村里只剩下這些行走不便的老弱病殘。
“老鄉放心,我們是人民的子弟兵,絕不拋棄任何一名群眾!”董江濤說得斬釘截鐵。
他們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回去的路上,官兵們在淤泥中依次排開,用接力傳遞的方法背老人、抱小孩,幫助群眾提貴重物品。經過3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27名群眾一個不少,全部被安全轉移。
村民錢忠:沒有路,子弟兵搭人墻抬我過河
7月27日上午,救援官兵挺進受災嚴重的寬溝村五組轉移被困群眾。老鄉告訴官兵,河對岸還有一名85歲半身不遂的老人錢忠尚未脫困。
得知消息,營長張峰親自帶領4名官兵趟過湍急的河水,營救被困老人。臥床不起的錢忠老人看到渾身濕透的官兵,感動之余卻不愿出去。“我一把老骨頭了,不想拖累你們,就讓我在這等死吧。”
在隨時都有可能再次發生泥石流的情況下,張營長耐心地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終于,錢忠被官兵的真誠打動,配合著讓官兵抬上了簡易擔架。
來到河邊,老人發現,已有十幾名官兵手拉著手跳進河里橫成一座人墻等在那里。天空漸漸下起了雨,冰冷的河水越來越急,官兵們站不住,便將身體向逆著水流的方向傾斜,原地踏著步子以防被河水沖倒。
抬著錢忠的四名官兵喊著“一、二,一、二”的呼號,緊貼著人墻向河對岸挺近。雖然腳下濺起的河水濕透全身,身體也被河水沖得左搖右晃,但官兵始終保持上身的平穩,防止老人跌落。
兩米,一米……終于到達對岸!
錢忠老人感動地老淚縱橫:“你們真是人民的大恩人、大救星啊!”

該團將140名官兵分為18個救援小組,分赴與鎮政府失去聯系的17個行政村展開救援。(賈振華攝)
中士趙繼:就是爬,也要盡快把病人送下山
“快來救人啊!”7月28日下午,九連官兵徒步深入馬家壩村,剛進村,就看到老鄉們四處奔走問醫的情景。經村長反映,46歲的刑滿宏突發急性胃穿孔,隨時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須立即送往醫院搶救。指導員劉啟安當即命令趙繼等8名官兵組成護送小組,“就是爬,也要盡快把病人送下山!”
耽誤時間就是耽誤生命!趙繼他們一秒也不敢停留,立即找來木棍和床單,用背包繩固定在一起,做成簡易擔架,8個人肩抗手扶,火速向山下行進。
受泥石流影響,從馬家壩村到娘娘壩鎮的公路一半以上都淹沒在將近2米深的淤泥中,部分道路被沖毀,通訊完全中斷。為減輕病人的痛苦,官兵在盡量保持擔架平穩的同時加快了腳下的步伐。一路上,他們踏過沒膝的淤泥,趟過齊腰的河流,翻越濕滑的陡坡,穿過嶙峋的亂石。淤泥陷住了腳,官兵手腳并用艱難前行;河水沖毀了橋,官兵找來倒塌的電線桿,在從淺水區搭設簡易橋慢慢通過。10公里的路程,官兵們整整走了7個小時!
在離山下榮光村不遠的一處岔路口,官兵和早已等候在這里的團醫療分隊回合,共同將刑滿宏送往天水市和平醫院的急救車。
望著急救車鳴著警笛遠去,趙繼和戰友露出了高興而略顯疲憊的笑容。短暫休息后,緊接著他們又投入到下一場戰斗。
村民張琳琳:我的豬跑了,他們比我還急
“誰來救救我的豬啊!”7月29日下午,四連十余名官兵抵達駝陽村后發現,幾十頭豬零零散散的在周圍山上、河谷中亂跑,村民張琳琳望著齊腰深的淤泥,想追趕卻又望塵莫及,急得在那里直哭。
連長周振看到這一幕,來不及多想,立即帶著領十余名官兵分頭找豬。官兵們踏著臭烘烘的淤泥和豬糞堆,齊心協力將豬向山下趕,從河岸邊往上托。有抓耳朵的,有提豬腿的,其中一頭超過七百斤的豬更是費勁了戰士們的全部力氣。兩個小時后,終于成功將68頭豬轉移到了豬圈。
“我的豬丟了,沒想到他們比我還急!”望著滿身豬糞和泥水的戰士們,張琳琳感動地抓住一名戰士的手,眼淚嘩嘩直流。
團長蒲軍禮:群眾的需要就是命令
部隊第一天展開救援的中午,一對60多歲的老夫婦來到上窯災民臨時安置點,向官兵要杯水吃藥。
“老鄉,你們吃飯了嗎?”正準備吃飯的團長蒲軍禮關切地問。
“我們兩天沒吃飯了。”“空腹吃藥對身體不好,來,先吃飯吧。”說著,蒲團長為夫婦倆遞上兩份盒飯。
蒲團長從轉移出來的村民口中得知,泥石流沖走了多數村民的糧食,許多被轉移出來的群眾兩三天沒有吃飯。從山里走出來,要趟過十多公里的淤泥路,老人和小孩體力透支,吃不上、睡不好,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
“群眾的需要就是命令!”了解到這一情況,蒲團長當即決定在上窯開設醫療救護點、熱食供應點和熱水洗浴點,同時,他還派出官兵深入山村,為留守在村里看守物資的村民送去米面油菜和急需的藥品,確保受災群眾有病能醫,有飯可吃,有澡可洗。

從山村通往娘娘壩鎮的道路多數已被泥石流掩埋,淤泥最深處厚達兩米,稍有不慎就會出現生命危險。官兵們采取背老人、抱小孩、傳遞貴重物品的方法,幫助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域。(賈振華攝)
張記者: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對待遇難同胞
7月27日上午,五連4名戰士正在執行運送尸體的任務。道路上崎嶇不平,遍地泥濘。當他們經過一處房屋時,突然一根木棒沒有任何征兆的掉了下來,向遇難者的遺體砸去。沒有任何猶豫,幾名戰士抬著尸體不約而同地向一邊躲去。由于用力過猛,一名戰士被木棒擦了一下,險些受傷。再看看另外幾名戰士,被淤泥濺得滿身都是,肩上、頭上都是泥水的痕跡。
這一幕正好被張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來,張記者無不動情地說:“子弟兵寧愿自己受傷也不讓死者被砸,他們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遇難同胞,對待生者,他們一定會更加奮不顧身。”
王老師:只有子弟兵才會做這種“傻事”
王振偉、王振國兄弟倆患有先天性殘疾,腿部肌肉嚴重萎縮,他們是被前來救援的官兵用門板、木棍做成的擔架從山里抬出來的。兄弟倆住院后,官兵們心里一直牽掛著他們,想為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做點什么。7月29日,連長馬玉酉帶頭,官兵們積極響應,主動為兄弟倆捐款2000余元。當這筆愛心捐款送到兄弟倆的母親手中時,她感動地渾身顫抖,淚流滿面,一句話也說不出口。同村的王老師感慨地說:“又救人,又送錢,只有子弟兵才會無怨無悔地做這種‘傻事’!”
軍醫朱朝安:像盡孝一樣服務人民
7月29日上午,在從村里轉移出來的隊伍中,一名60多歲的大娘突然暈倒。軍醫朱朝安帶著兩名衛生員迅速趕到現場,通過詢問家人情況,查看病人病情后,他采取量血壓、輸液、補氧等方法,對大娘進行救治。沒多久,大娘蘇醒過來,脫離了生命危險。
這些天,朱醫生和他的醫療小分隊一直奔走在每條村民必經的路上,每天往返路程加起來至少有二三十公里,他已經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處理類似的突發事件了。在一處路面積水處,他脫掉鞋襪,挑破腳上的血泡,用泥水洗掉鞋里淤積的礫石和沙土,又重新穿上。問他為什么如此“拼命”,他質樸的回答讓人感動:“子弟兵服務人民就好比兒子孝順母親,是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
七旬老奶奶:送不出的面湯
在娘娘壩臨時安置點,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奶奶顫巍巍地拎著水壺和碗,招呼正在不遠處清理淤泥的四連官兵喝面湯。
“大娘,我們這里活還沒干完呢,您先回去吧。”忙碌的戰士對大娘笑一笑,沒有人停下手中的活。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大娘的面湯一碗也沒送出去。“孩子,要不是你們把我從十幾里的山里背出來,我這老命可能就沒了,求求你們就喝一口吧!”老大娘說著說著,眼眶濕潤了。聽了老大娘的話,戰士們忙抓住她的手說:“大娘,我們水壺里有水,真的不喝了。您福大命大,一定能活到一百歲!”
在災區的每一天,這樣的情景隨處可見。官兵們用血肉之軀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災區的百姓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子弟兵的感激之情。
娘娘壩群眾:道不盡的深情
8月1日,蘭州軍區第21集團軍某防化團官兵圓滿完成娘娘壩暴洪泥石流搶險救援任務,部隊按時按點回撤。在撤離時,官兵們盡量做到悄悄的走,不讓災區群眾歡送。然而,當車輛啟動時,還是有人看出了端倪,一時間,田野上、馬路旁,娘娘壩群眾紛紛前來與該團官兵道別。有的帶來水果,有的端來美酒,也有的淚流滿面,更有的長跪不起。說不完的知心話語,道不盡的軍民深情,讓娘娘壩群眾記住了這支英雄的部隊——拂曉勁旅防化團。(賈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