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員,滿口“文章”背后的苦與樂

劉復興給學生講解博物館館藏文物。

劉復興給學生講解古柏種植和64卦的關系。
6年時間幾乎天天面對6600多平方米的明代古建筑,天水伏羲廟講解員劉復興對廟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了然于心。
如果把古建文化和游客之間的關系比喻成一座天秤的兩個端點的話,講解員就是調節兩端平衡的砝碼。
“其實,按照不同游客的層次,我每次講解的內容都不完全一樣,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每次都要加入一些新的東西。”
6月12日,距離2014年公祭伏羲大典開幕還有整整10天時間。
清早一場小雨過后,在伏羲祭祀廣場濕漉漉的場地上,祭祀大典環境景觀布置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伏羲廟內古柏蒼翠。
早上8時許,提前上班打掃完衛生的劉復興剛剛坐下來倒了杯水,就接到單位辦公室打來的電話,早上有一撥參觀伏羲廟的重要客人需要他接待。
大典開幕在即,來祭祖圣地祭拜始祖的游客絡繹不絕。為此,伏羲廟內的所有講解員幾乎每天早上7時30分就到崗了。帶隊講解之前,他們先檢查自己的衣著是否得體,擴音器電量是否充足。
接完電話,劉復興和往常一樣,習慣性地佩戴好擴音器后,開始就今天的講解內容打腹稿。
時間不長,劉復興又接到天水伏羲文化旅行社一位老總打來的電話,電話內容和單位辦公室安排的是同一件事,他當天要接待的是幾位從外省慕名而來的一所大學文學院的教授。
9時許,在伏羲廟門口迎到客人后,劉復興先領著客人參觀完主要建筑,然后他一改往日接待普通游客的講解內容,直接從《伏羲祭》打頭,一直講到曹植的《伏羲贊》、《女媧贊》,直至《山海經》。劉復興發現,當他講到《山海經》時,客人們對這個話題尤為敏感,開始緊緊圍繞著《山海經》中關于伏羲和女媧的故事展開討論。
“講解員不是照本宣科的傳話者,更不是陪同游客參觀的隨行者,如何在講解中激發游客的興趣,讓他們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景區文化中來,既而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給講解員以后的講解內容以啟迪,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個頭瘦高、戴著一副黑框近視鏡的劉復興說起話來溫文爾雅。
接下來在博物館參觀過程中,商周文化的傳播以及秦人的遷徙、古代各地域文化間的交流等等,都成了劉復興和客人間交流和探討的內容。
臨走時,劉復興不俗的表現給幾位高校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建議劉復興將講解的內容出成小冊子,必要時可以給學者們的研究和參考提供便利。
當日游客比較多,臨近下班時,一幫中學生造訪,這讓劉復興又一次站在了講解的起點——伏羲廟院內蒼翠的古柏下……
“你講過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講的內容讓游客想到了什么?能和不同知識層次的游客產生共鳴,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才是最重要的!”
2008年11月,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系的劉復興通過招考,成了伏羲廟專職講解員。工作之初,背講解詞、查閱資料成了他一天的主要工作。
“剛開始給游客講解,游客走著走著就走散了,因為死記硬背下來的古板講解吸引不了他們。”劉復興說。
“那時候,面對形形色色的游客,壓力很大。晚上睡覺,一閉上眼,伏羲廟的輪廓和自己背過的講解詞就會出現在大腦中,自己絞盡腦汁想得最多的是,把材料性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語言,生動詼諧地講出來,盡可能地讓游客滿意。”要做到這些,劉復興覺得光靠背會講解詞顯然不行,豐富自己的知識拓展思維才能得心應手。
劉復興說,上高中時,他對國學的喜愛程度超過了普通文化課,《大學》、《中庸》等國學書籍他謄抄了多次。而在上大學選修課時,他選修的《先秦文化》、《彩陶鑒賞》、《中國傳統文學》等同樣讓他積累了不少文學知識。做這一行時間久了,劉復興終于開竅了,接待客人之前,他都會了解一下客人的專業或是喜好,然后調整自己的講解思路,講解一些游客喜歡聽的知識,以此提高游客的興致。突然間,他發現游客的思維遠遠比想象中的活躍,那種瞬間迸發的靈感,讓他產生一語中的的感覺。猛然間,他覺得講解員光學會講解還不行,還要善于聽游客說。
“游客游覽的過程,有時更重要的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激發他們的靈感和理解力,讓他們在參觀過程中發現新東西,才是一種享受。”干了6年講解員工作,劉復興在游客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伏羲廟太極殿檻窗上雕著一只鳳,鳳身上背著一個龜殼。在以前的講解中,劉復興對這個建成于明代的古建中所呈現給世人的圖案理解不來,雖說也曾給游客講過,但講的內容自己都覺得很牽強,更別說游客能聽懂聽不懂了!讓他非常高興的是,這個圖案所表達的意思,他從當天接待過的文學教授那兒意外得到了答案。
“其中一名北京來的教授看到這個圖案后,很是驚訝。教授說,東漢許慎編的《說文解字》中曾寫過‘龍紋龜背’,這種圖案在其他地方已經幾乎看不到了。伏羲廟作為明代建筑能以這種形式反映出漢代文化元素,正是文化一脈相傳的一種具體表現。從這種意義上可以看出,天水這座古城文化生態的確很好。” 聽了教授這一席話后,劉復興瞬間茅塞頓開。他抬頭再一次看那個圖案時,頓覺豁然開朗。
“你講過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講的內容讓游客想到了什么?能和不同知識層次的游客產生共鳴,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才是最重要的!”劉復興說。
“伏羲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我有幸能夠把伏羲文化盡可能地告知更多的人,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劉復興出生于天水市張家川縣,父母都是大字不識的農民。他家弟兄三個,他排行老大,今年30歲,同時也是一名3歲孩子的父親。雖然兩地相距百十公里路,但他一年卻和老人見不上幾面。
講解很辛苦,僅僅在5月份,劉復興講解次數70余次,平均每天2次,按1次完整的講解耗時90多分鐘算,他每天講解的時間將近200分鐘。
“端午節期間天氣很熱,來伏羲廟游覽的游客很多。小長假過后,我的嗓子啞了一周時間,過去了很久,才感覺稍微好一些。”劉復興指著桌子上仍還擺放著的藿香正氣水藥盒,笑呵呵地說。
有時上一天班回到家時,早已累得嗓子冒煙,劉復興在家里一句話都不想說,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練練毛筆字,看著咿呀學語的孩子,他覺著是莫大的享受,一天的疲乏勁兒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兩年前,孩子還在襁褓中時,媳婦暫時停下手中的工作在家看孩子,看到我回家不說話,有段時間怨氣很大,總覺得我對她有意見似的,為此和我鬧過不少別扭。”劉復興說。據他講,去年“十一”黃金周過后,因說話太多,他曾出現短暫失聲現象。
“面對不同的人,每天講近似相同的話,時間長了,有時也有感覺狀態不好的時候,講解時激發不出新的靈感,講解內容難免生硬。”劉復興說。
對于很多人來說,待在一個地方時間長了會產生厭倦,說同一句話多了也會感到厭煩。但劉復興說:“講解員工作是我的生活,生活需要耐心,服務游客更需要耐心。”
2011年,南方一企業老總帶領一行數人參觀伏羲廟,聽了劉復興的講解后,被他通俗易懂、恢諧幽默的講解所打動,曾經試圖高薪聘他去企業內部博物館當講解員,但被劉復興婉言謝絕了!
從事講解員工作的那一刻起,劉復興覺得肩上的擔子和現實間的距離似乎更貼近了許多!
劉復興坦言,講解員工資不高,有時偶爾會產生莫名的想法:自己一直在干什么?堅持什么?靜心沉思,他說:“伏羲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我有幸能把伏羲文化盡可能地告知更多的人,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6月22日公祭伏羲大典開幕在即,劉復興和他的幾名同事一起,正在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一撥又一撥客人的到來。
“半年時間沒有回去看看父母了,等伏羲節會一完,我得抽時間帶著孩子回去看看,爺爺、奶奶實在太想孫女了!”劉復興笑著說。
■ 文/圖 本報記者 王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