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一日早從北京乘CA1277次航班去蘭州,飛機飛的并不是很高,這也可能是小飛機的好處吧,行程中看向飛機窗外,格外透亮,地面上的各種山行地貌都能看的很清楚,完全忘記了北京的霧霾感覺。這也讓這次行程有了一個良好的開頭,天氣好心情就好。


飛機在中午12點到達蘭州中川機場,一行大概有10幾人,到達后便按照各自的行程安排開始行動,我跟隨先遣組,第一站要去到天水,天水市位于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此次去往天水主要是兩大主題:麥積山石窟和伏羲廟。由于天水距離蘭州較遠,一號當天傍晚到達,所以當天也就沒再安排其他活動,晚上的時候小組商定一下第二天的行程安排便各自休息了。

二號一早,早飯過后行程開始,向麥積山進發。麥積山石窟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麥積山石窟是中國佛教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是貧民化的石窟,而剩下的三座石窟為皇家建造。由于麥積山是比較酥松的沙礫巖,不宜在巖石上雕刻,故而大多都是采取的泥塑。因山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創于十六國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爾后屢有修葺擴建,至公元六世紀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 驅車經過一個小時左右,我們到達麥積山景區,在剛剛進入山區沒到景點的時候就能隱約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文化氣息,遠觀麥積山,懸壁垂雕,像一幅神圣的畫卷,儼然是一顆稀世珍寶。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僅二十米,有的高達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石窟中是罕見的。麥積山風景區以“麥積煙雨”而聞名內外,如果在去麥積山游玩時有幸碰上“麥積煙雨”,那可以說是人生一大幸事。但這次的麥積之旅卻是艷陽高照,晴空萬里,雖然沒有領略到“麥積煙雨”但陽光下的景色依然絢麗。麥積山石窟的西崖,這個是北魏時期建造的三尊大佛,最中間的高度為13米,兩邊的為10米高,最中間的為釋迦牟尼,左側的為文殊菩薩,右側為普賢菩薩。麥積山石窟棧道比較陡,高度也很高,有恐高的朋友可能要腿軟了,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小朋友還是要小心點的。在麥積山轉了一圈已是中午,景區內有餐廳,提供自助餐,方便而且味道也還不錯。吃過午飯,休息片刻就要去往天水的下一個目的地了--伏羲廟。


下午三點左右,我們一行人到達天水伏羲廟,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坐北朝南,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天水伏羲廟是中國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廟。此次伏羲廟之行,采訪到天水市博物館館長李寧民老師,采訪的過程中也從他的口中簡單了解了一些伏羲文化,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而天水市在每年6月22日都會舉行伏羲大典,伏羲大典是祭拜人文始祖伏羲氏所進行的典禮,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甘肅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拜訪過伏羲廟后,一天的天水之行也接近尾聲,回想天水最讓我難忘的是什么,那必定是這里的人杰地靈。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在一天之內完整體會到天水的文化是不可能的,但由于行程的安排,時間有限,轉天就要奔赴下一個城市,所以只能在今天和天水說再見了,但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再次回到天水,再次來感受這個“天河注水”的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