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天水市農業部門深入實施“科教興農”、“人才強農”及創新驅動戰略,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大力開展科技培訓、技術交流和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等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持續穩定健康開展。
1、農業科技培訓工作成效顯著。全市農業部門依托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農業科技項目,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和社會化服務等領域,積極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全市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0434期,組織專兼職教師3851名,培訓農技人員1.66萬人,培訓農民105.08萬人次,其中,陽光工程培訓24735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3695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1.63萬人。
2、農業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共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66個,新技術、新材料、新機具2980項(臺),創新農作物栽培新模式150個,試驗示范1613個(項、臺),建立試驗示范基地4160個682.8萬畝。由中國工程院主持、市農業局承擔的《我國西北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與區域示范相關問題戰略研究》項目進展順利,已完成了項目報告初稿。天薯11號順利通過國審,填補了我市無國審農作物品種的空白。市農科所國家小麥改良分中心參與完成的“中國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項目獲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共鑒定驗收農業科技項目102項,其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45項,國內先進水平44項;獲省、市、縣科技進步獎和農牧漁業豐收獎88項。
3、農業科技交流協作不斷加強。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戰略,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和省農科院等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較為穩定的交流協作關系。先后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育種專家方智遠,中國工程院院士、草地專家南志標,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土保持專家李佩成,美國農業部首席小麥銹病專家陳賢明博士,奧地利小麥專家沙赫爾博士、R.夏荷爾博士,德國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沼氣專家柳霖博士,英國東茂林研究院植保專家徐向明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長江學者”、植保專家康振生教授等84所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35名知名專家學者來我市開展技術交流和項目合作。其中知識講座76場次,交流研討159次,技術指導170次。同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235人(次)赴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學習考察交流活動。
4、農業科技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近年來,大膽實踐,勇于探索,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營造農業科技創新寬松環境,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科技人才的成長。2015年,舉辦“農業科技大講堂”6期,全市農業科技人才1000多人(次)聆聽了報告;制定了《天水市農業創新團隊暫行管理辦法》,組建農業科技創新團隊20個;建成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倡導的、農業部大力推廣的、先實踐后理論,先田間后書本,貼近農村、貼近農事、貼近農民的教育培訓模式--農民田間學校6所,招收果樹、蔬菜、中藥材3個專業學員3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