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2015年度消費投訴熱點、焦點問題分析
2015年度,全市各級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809件,解決投訴796件,解決率98.4%,為消費者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32.1萬元,共接待來訪、咨詢565人次,通過媒體發布消費警示和消費指導36次,有力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一、投訴基本情況
(一)投訴性質分析
根據投訴性質分析(如圖所示),屬于質量方面369件,占45.6%;價格方面94件,占11.6%;合同方面93件,占11.5%;售后服務方面53件,占6.6%;安全方面50件,占6.2%;人格尊嚴方面42件,占5.2%;其他方面39件,占4.8%;假冒方面27件,占3.3%;虛假宣傳方面23件,占2.8%;計量方面19件,占2.3%;其中,質量、價格、合同、售后服務、安全占據了消費者投訴的前5名。

(二)投訴商品分析
根據投訴商品分析(如圖所示),家用電子電器類208件,占25.7%;服裝鞋帽類155件,占19.2%;日用商品類98件,占12 %;房屋及建材類53件,占6.6%;交通工具類46件,占5.7%;食品類42件,占5.2%;首飾及文體用品類24件,占3%;醫藥及醫療用品類24件,占3%;農用生產資料類22件,占2.7%;煙、酒和飲料類1件,占0.12%;其中,家用電子電器類、服裝鞋帽類、日用商品類、房屋及建材類、交通工具類占據了消費者投訴的前5名。

(三)投訴服務分析
根據投訴服務分析(如圖所示),生活、社會服務類60件,占7.4%;電信服務20件,占2.5%;房屋裝修及物業服務16件,占2%;郵政業服務16件,占2%;教育培訓服務13件,占1.6%;其他商品和服務10件,占1.2%;公共設施服務1件,占0.12%;其中,生活、社會服務類、電信服務、房屋裝修及物業服務、郵政業服務、教育培訓服務占據了消費者投訴的前5名。

二、綜合分析
(一)家用電子電器類產品與售后服務問題仍然居多,為第一大投訴熱點。
2015年全市共受理家用電器類商品投訴208件,其中因質量問題引起的投訴162件,占78%。通訊類產品類投訴量為131件,列商品類投訴的第一位,質量問題投訴占到74%。該類投訴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移動電話及配套設備質量不過關,待機時間短,虛假宣傳,三包不到位、亂收費、承諾的贈品不兌現、二次銷售、保外不保修等。
(二)服裝鞋帽類質量問題尤為突出,為第二大投訴熱點。
2015年從投訴數據統計中來看,服裝鞋帽類投訴量為155件,占全年總投訴量19%,位居投訴量第二,成為2015年第二大投訴熱點。從投訴性質來看,涉及質量問題的仍然較多,占服裝鞋帽類投訴量的48%。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主要有:一、做工粗糙,質量低劣;二、購買的服裝消費者穿了后就出現開裂、抽紗、退色、起球等問題;三、鞋類產品則出現脫膠、斷裂、鞋底滲水等問題,加之這類商品“三包”落實不到位,售后服務差,消費者對此類問題反映強烈。
(三)日用商品類投訴問題較多,為第三大投訴熱點。日用商品類投訴98件,占投訴總量的12%,主要反映在家具、廚房用品與五金交電的質量和售后服務方面。從家具和廚房用品的投訴來看,主要是家具在安裝和使用中出現問題后,經銷商不能及時的上門維修,廚房用品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裂紋等現象時,經銷商推卸責任,以消費者沒有按正常的方法使用為借口,如果要更換需要消費者自己承擔費用,維修也要讓消費者承擔部分維修費用,造成投訴量的增高。
(四)價格類投訴持續增加,為第四大投訴熱點。價格類投訴94件,占投訴總量的11.6%,交通價格投訴居首,特別是春運期間各類公路客運車輛擅自漲價問題較突出,如超過規定的票價收費、夜間提前加價、擅自收取空調費;還有客運汽車、出租車服務質量降低;市區出租車尤其在春節期間,將起步價隨意漲價、不管路途遠近統一收費10元,如不按10元付費就拒載。其次是飲食服務類餐飲業收費問題。反映的主要問題為:部分餐飲服務業經營者行為不規范,引起投訴;有的餐飲店沒有明碼標價,在結賬時隨意叫價;仍有個別餐飲店在收取餐具消毒費。
三、消協建議
(一)行業經營者要加強自律,誠信守法經營,提高解決消費糾紛和品牌維護的能力。認真履行法定義務,為消費者提供安全、舒適的消費環境;強化服務意識,提升售后服務人員維權意識,共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二)消費者要不斷提高維權意識,通過正規途徑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科學理性對待廣告宣傳,客觀公正對服務主體、服務內容做出判斷,謹慎選擇,妥善保留消費憑證,以便作為日后維權的依據。
(三)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監管,加大處罰力度。完善商家從業不良記錄公示制度,對違法違規從業的商家加大處罰力度,向社會公布商家違規經營記錄及違法侵權信息,引導各行業形成公平競爭、自覺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機制。
(四)社會各界要發揮好對行業的監督作用,營造安全消費環境。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公眾媒體應充分發揮行業的監督作用,舉報行業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違法行為,提出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合理化意見建議,建立消費維權社會共治新機制,共同營造和諧安全放心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