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灑大山深處 情系貧困兒童
——記清水縣文明家庭張金霞家庭

張金霞一家溫暖人心,詮釋了文明,踐行和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樹立了榜樣。張金霞一家傳承了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和睦鄉鄰;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吃虧,勿使人吃虧;尊老敬賢,愛幼樂施,嚴以待己,寬以待人的家風家訓。他們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充分體現了崇德向上的家庭追求。
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她們一家十幾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利用業余時間開展“一對一獻愛心”救助貧困失學兒童活動,以一顆火熱的愛心不斷傳遞著社會溫暖和人間光明的正能量,用愛心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樂章。
記得最初走上救助路的2001年秋天,張金霞隨同事一起下鄉開展農村婦女培訓時,被一戶人家的現狀驚呆了:一位母親因大出血難產去世,留下襁褓中的嬰兒,可家里一貧如洗,拿不出一分錢買奶粉……嬰兒嗷嗷待哺的啼哭聲深深刺痛了張金霞,善良的她當場掏出身上僅有的200多元錢,交給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晚上回家后,白天的一幕在張金霞的腦海中不斷涌現,她深知200多元錢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于杯水車薪。如何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讓他健康地活下來,使她深深地陷入沉思,她首先想到了在北京工作的同學,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馬上給他們發去傳真,倡議大家為這個貧困家庭獻愛心。很快,張金霞收到了第一筆捐款。她不顧路途遙遠和道路顛簸,再次返回村里將遠在北京同學的一片心意交給孩子的父親,孩子的父親顫抖著雙手接過凝聚著千里之外的愛心捐款,一臉熱淚,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就這樣,一件件衣服,一袋袋奶粉,讓這個失去媽媽的孩子活了下來……
第一次救助的成功堅定了張金霞的信心。從此,她像上了癮一樣,為貧困兒童救助牽線搭橋的善舉一發而不可收拾,愛心救助之路也越走越寬闊。最初,她依靠電話、傳真聯系救助人,后來通過QQ聯絡,創建了清水縣貧困兒童救助網站。為了摸清貧困兒童家庭的真實情況,她經常擠公交、騎摩托,甚至徒步行走,翻山越嶺,深入鄉村、學校、貧困家庭,廣泛開展摸底調查。16年來,她共走訪貧困家庭3000多戶,建立貧困兒童救助檔案2000多份,入戶調查的足跡踏遍了清水縣的18個鄉鎮。
為了動員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行列,她利用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發出了救助貧困兒童的倡議,呼喚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一起參與到救助貧困失學兒童的行列中來,使家庭貧困的孩子們都能在充滿愛心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她的倡議得到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身份愛心人士的積極響應。他們中間有國家公務員、飛行員、部隊官兵、大學生、企業白領、個體商人等,有的人做了好事卻不愿留名。
愛心人士紛紛與張金霞取得聯系,并通過她和貧困兒童建立了“一對一”的長期資助關系。她通過網絡聯系到中國水電四局駐非洲安哥拉項目的負責人林山,與65名貧困兒童建立了長期的救助關系。清水縣秦亭鎮的景衛星、景雪艷兄妹倆,父親因病去世后,與母親艱難生活,張金霞聯系到大連外資企業的高管于發榮結成救助對子,長年資助兄妹倆上學。
2013年6月,清水縣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泥石流災害。災情發生后,面對災區群眾、貧困家庭房屋倒塌和缺衣少食的情況,她通過救助網站,為重災鄉鎮貧困家庭籌集棉衣、毛巾、手套、圍巾、學習、生活用品等救災物資共8000多件,籌資12.36萬元,購買了面粉500袋,大米500袋,棉被500床,和志愿者一道,不顧個人安危,親手送到災民手中。她還為受災的清水縣金集鎮桑寨小學師生籌資4.1萬元修建了42平米安全校廁1座。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張金霞擔任清水縣新城鄉王窯村第一書記,她將精準扶貧和貧困兒童、孤寡老人救助相結合,創新了公益扶貧的新模式。王堯村位于清水縣東北方向21公里處,全村轄6個自然組,村內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當她了解到村里有十幾位孤寡老人和12名單親的貧困兒童生活困難時,她根據和志愿者、扶貧工作隊員入戶走訪掌握的情況,聯系江蘇宜興的潘慧等愛心人士開展救助,為老人們送去了過冬的棉衣、食品和慰問金,為12個貧困孩子每年提供3萬元的生活資助,并為王窯村小學的全校孩子捐贈了校服、運動鞋和大批學習用品。村民們稱她為為民解憂,為民謀福、為民辦實事的大好人!
誠信是社會的基石,更是慈善事業的通行證。一諾千金、言而有信,正是這些高貴的字眼時時提醒著張金霞,用責任為每一個獻愛心的人作出承諾,用愛心為每一個需要救助的人帶去希望,正是這種負責任的精神,正是這種心中有愛的境界,讓她的愛心之路越走越寬廣。一個普通人組織的救助活動,能讓上千人參與,秘訣就是“信任”二字。張金霞說,搞慈善、做救助,已成為她的一種生活習慣。她雖地處縣城一隅,但內心的充實和富有恐怕不是許多大城市的人們所能企及的。
為了讓每一個有愛心的人相信自己,從拿到第一筆善款起,她就開始建立詳細的資料庫,在這個資料庫里,有受助人姓名、資助人姓名、資助次數、資助現金、資助實物折價、發放時間、發放地點等信息,并配有受助人本人和家庭情況照片、錢款和物資現場發放照片,大到數萬元現金,小到一個書包、文具,無一遺漏。她利用網絡和信件隨時發布更新救助信息。信任是行善的基石,張金霞救助方式的陽光和透明讓她的“粉絲”越來越多,天南海北甚至海外獻愛心的朋友紛至沓來,找她聯系救助對象。
十幾年來,多少個應該休息的節假日,她披星戴月、頂風冒雨,帶領志愿者開展貧困兒童救助,下鄉調查,發布信息,聯系愛心人士,整理資料,領取包裹,發放物資,給大山深處的貧困兒童和孤兒帶去美好的希望。無數個日日夜夜,她用一顆滾燙的心走訪一戶又一戶貧困家庭,說服一名又一名失學兒童。她堅信,只要大家伸出關愛的雙手,這個世界就會展現出更加亮麗的光彩。她默默無聞、助人為樂的動人事跡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帶動了更多的的愛心人士加入到救助行列。目前她組織的愛心志愿者團隊已有120多名成員。在她的積極倡導和牽線搭橋下,先后有全國各地的2000多名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為清水縣1600多名貧困兒童和孤兒實施了“一對一獻愛心”救助,救助金額累計300多萬元,資助書包、文具、書籍、衣服、食品等各類學習、生活用品累計19萬多件。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張金霞的家自然也不例外。她的父親是一名鄉鎮干部,在平時的駐村工作中,他經常救濟孤苦,幫助群眾修剪果樹,為群眾義務看病,他給家里立的家規和家訓是:入則孝順父母,出則和睦鄉鄰;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吃虧,勿使人吃虧;尊老敬賢,愛幼樂施,嚴以待己,寬以待人。父親的家訓和言行,深深地影響了張金霞。參加工作伊始,她時刻惦記著幫助困難家庭和兒童。漸漸地,她意識到單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如果能夠發動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到貧困兒童救助活動中來,就會擴大救助面。因而,她勇敢地創辦了貧困兒童救助網站。受她的感召,她的丈夫先是積極支持,而后也加入貧困兒童救助行列。每逢節假日,丈夫就帶著懂事的女兒,和廣大志愿者一道,開展貧困兒童救助活動。
張金霞不是一個稱職的妻子和母親,為了做好貧困兒童救助活動,她沒時間為丈夫做飯、給女兒輔導功課,可同事們都“嫉妒”她有一個能干的丈夫、懂事的女兒。丈夫是一名法官,工作很出色,他承擔了家里大多數的家務,認為妻子做的是一件大好事,自己多干點是對她最大的支持。她的女兒也很懂事,不但理解媽媽的辛苦和不易,星期天經常和爸爸一起幫媽媽扛包裹、發物資。因為全家人常年做公益的原因,女兒從小就知道去關心和幫助同學,懂得孝敬家里的老人,更學會了做飯做家務,為爸爸媽媽減輕負擔。
她們全家投身公益事業的事跡在當地廣為流傳,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贊頌,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