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加快實施“十三五”規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也是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年。天水市衛計委結合全市健康扶貧工作實際,圍繞“提升健康扶貧效能、減輕貧困人口就醫負擔、集中力量攻堅克難”三大重點,提出了10項措施,堅決打贏健康扶貧關鍵戰。
工作思路:堅持市抓協調指導、縣區抓責任落實的工作機制,以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為重點,以“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為路徑,以提高健康扶貧質量為導向,以打贏健康扶貧關鍵戰役為核心,突出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和腐敗問題專項治理,強化責任擔當,聚力破解健康扶貧難點問題,確保脫真貧、真脫貧。
目標任務:推進衛生精準扶貧重點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市貧困地區衛生基礎設施穩步發展,因病致貧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顯著增強,衛生扶貧領域作風建設明顯改善,扶貧工作格局更加穩固,為實現市委、市政府“穩定減貧10萬人以上,武山、甘谷兩縣整縣脫貧摘帽”的年度脫貧目標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
一、提升健康扶貧效能
措施一:開展疾病調查。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地開展入戶調查,全面摸清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情況,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因病致貧返貧貧困人口,為落實一戶一策健康扶貧計劃提供精準可靠的個案信息和基礎數據。
措施二:強化動態管理。緊盯25.69萬貧困人口,以農村人口為對象,持續做好脫貧退出、因病返貧納入和新識別因病致貧貧困人口認定。建立與國扶系統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機制,及時剔除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人口,做到扶貧對象動態管理、有序退出。
措施三:統一基礎資料。各級衛生精準脫貧基礎數據與建檔立卡、大數據平臺、全國健康扶貧管理系統數據實現“四統一”。按照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服務、重病兜底保障的要求建立分類臺賬,如實反映因病致貧貧困戶家庭情況、幫扶責任和幫扶成效,做到精準識別、因戶施策、脫貧退出、鞏固提高、返貧動態“五個真實可靠”。
措施四:嚴把脫貧關口。嚴把退出時序、退出標準、退出程序、核查比對、評估檢查“五個關口”,確保脫貧人口穩定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要求。杜絕“數字扶貧” “造假扶貧” “斷崖式脫貧”問題發生,對衛生精準脫貧失責問題進行倒查追責。
二、按需減輕就醫負擔
措施五:推進“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全面落實50種大病集中救治,實行單病種付費管理,控制醫療費用總額,確保每一位貧困大病患者都得到及時救治。完善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檔立卡貧困戶簽約服務率達95%以上。大幅減輕個人醫療費用負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個人自付合規醫療費用年累計控制在3000元以內。
措施六:實施“三戶一孤”大病救助。為全市69.01萬精準扶貧“三戶一孤”人員,逐人辦理重大疾病提前給付保險、疾病身故保險、意外傷害身故保險、意外傷害殘疾保險等四類大病救助保險,實現全市貧困人群大病救助保險全覆蓋。
措施七:優化貧困人口看病就醫程序。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制度,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大病保險再報銷、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實現患者住院時免交押金、出院時只繳納個人自付部分。建立送醫上門、送人就醫機制,讓貧困群眾不再為看病而發愁。
三、集中力量攻堅克難
措施八: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206個(秦州29個,麥積20個,甘谷45個,武山8個,秦安3個,清水50個,張川51個),所有項目7月中旬開工、11月底前完工。
措施九:提升醫療服務能力。10月底前完成秦州、麥積縣級醫院重點專科建設任務,2020 年完成貧困地區縣級醫院薄弱學科建設任務。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項目,2020年使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平均達到5人。加強遠程網絡會診,到2020年基本實現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全覆蓋。
措施十:引導資源有序下沉。加強與天津對口行業部門幫扶協調,深化拓展《實施攜手脫貧攻堅奔小康行動協議書》內涵。開展“組團式”對口幫扶,由省、市三級醫院與貧困縣縣級醫院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加快推進醫聯體建設和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進程,促進人才、技術、管理等資源縱向流動,確保縣域內就診率達到85%以上。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