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全面貫徹落實小麥條銹病主要流行區綜合治理示范和轉主寄主小檗調查工作的順利實施,根據全國農技服務中心《關于開展小麥條銹病主要流行區轉主寄主小檗調查和綜合治理示范的通知》(農技植保函〔2018〕131號)和甘肅省植保植檢站《關于開展小麥條銹病轉主寄主小檗調查的通知》(甘植保函〔2018〕31號)文件精神,天水市植保植檢站于5月18日在秦州區召開“小麥條銹病監測防控暨小麥條銹菌轉主寄主小檗識別與調查技術培訓班”。市農業局副局長史延春同志參會并講話,省植保站測報科李輝科長、市植保植檢站高級農藝師張升恒分別做了“病蟲害預測預報相關技術”和“小檗識別與調查”專題講座。市、縣區植保站長及技術人員40余人參加了培訓班。

我市是全國小麥條銹病發生傳播的“病窩子”,也是全國防治小麥條銹病的主戰場和試驗場,率先推廣了粉銹寧拌種、核心越夏區退麥改種、抗病良種選育推廣、鏟除自生麥苗等一系列技術措施,成功將條銹病長年控制在中度水平發生為害,沒有大面積暴發流行。然而,關于“越夏易變區”新菌系產生及病菌變異途徑與規律原因等一直沒有研究清楚,也缺乏針對性的關鍵防治技術,條銹病防治工作一直處于被生理小種變異牽著“牛鼻子”走的被動狀態。近年來,康振生院士帶領的團隊研究表明,我國多種野生小檗是小麥條銹菌的轉主寄主,明確了有性生殖是條銹菌變異的主要途徑,揭示感病小檗的廣泛分布與小麥條銹菌有性生殖的常年發生,是我國條銹菌“越夏易變區”形成的根本原因。研究結果不僅從理論上完善了條銹病的病害侵染循環規律,而且為小麥條銹病的綜合治理提供了新策略與途徑。就是切斷條銹病在小檗與小麥之間的相互傳播途徑是控制條銹菌生理小種變異的重要措施。

史延春副局長要求:
一是高度重視小檗普查工作,各縣區植保部門要學會小檗形態學鑒別方法,在田間能夠找到并準確識別小檗。這次培訓班結束后,各縣區要對區域內的小檗來一次大普查,這是全國一盤棋的任務,要認真調查,摸清小檗的種類、分布和小檗銹病發生情況,為下階段條銹病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對調查到的小檗和發生條銹病的小檗,要積極采樣,按要求標明時間地點海拔經緯度等,郵寄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進行鑒定。
二是全力抓好當前小麥病蟲害監測防控工作。目前,我是小麥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小麥“兩病一蟲”進入發生危害盛期,防治工作刻不容緩。各縣區要充分認識今年防病滅蟲工作對全年夏糧增收的重要意義,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明確責任,克服麻痹思想,主動作為,窮盡一切手段保糧增收,切實把以小麥條銹病為主的各類病蟲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三是切實加強農藥管理工作。新修訂《農藥管理條例》為各級農業部門賦予了新職能、新責任,要嚴格按照省上規定的時間節點,盡快于5月底前完成農藥經營人員的培訓工作,6月底前完成限用農藥經營點的核準發證工作,7月底前完成一般經營許可證的核發工作。同時加強農藥市場監管,做好農藥質量和標簽抽查工作,督促建立完善進銷臺賬,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
四是抓好植物檢疫工作。年初,市農業局制定下發了《2018年全市蘋果蠹蛾疫情監測阻截工作方案》,對全年工作做了具體安排。各縣區要從保障全市、全省和全國果業生產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的高度出發,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嚴格落實各項監測阻截措施,確保我市不發生新疫情。
五是抓好農業行業安全生產工作。要全面推進農藥生產、經營、使用各環節的監督管理,重點檢查農藥使用安全責任制、高毒農藥實名購買制和限制使用農藥定點經營制度落實情況,檢查整治列入危險化學品目錄的農藥在銷售和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示范使用生物農藥、引導精準施藥、對癥用藥,確保農藥使用安全。督促農藥經營企業嚴格按照安全責任、管理、投入、培訓和應急救援“五到位”要求,促進完善企業安全責任體系,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史延春最后強調,當前和今后的一段時期,是植保工作全年的重點時期,各縣區一定要增強工作緊迫感,積極行動起來,認真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確保全年工作目標順利完成。

培訓會后組織參會代表赴秦州區平南鎮萬家莊,對市植保站“小麥條銹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與病蟲害抗病性觀察圃進行了現場觀摩,赴秦州區齊壽、皂郊等地現場進行了小檗識別與調查。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