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
關于加快天水農村第二產業發展的調查
吳和平


農村第二產業主要是農產品加工業,是指以農業產品為原料的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產業,是對農業各生產部門所提供的各種產品通過生物的、物理的或化學的方法,使農產品更適合消費者的需要而進行的工業生產活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破解農產品賣難滯銷、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對于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天水農村第二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天水市高度重視農村第二產業的發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加快農產品加工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依托全市老工業基地、特色農業和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堅持把農產品加工業融入全市“六大產業集群”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服務措施,促進了農村第二產業的全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力量。至2017年底,全市發展農副食品加工業企業14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1.59億元,增長19.9%;實現增加值1.16億元,增長18.4%。全市發展食品制造業企業8戶,實現工業總產值5.48億元,增長0.05%;實現增加值0.88億元,增長—0.7%。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378家(國家級2家、省級35家、市級144家)、5151家和736家。全市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達到57.7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69億元,員工人數4614人。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市納入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監測分析的加工企業39家,其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規模的企業26家,2017年實現產值達26.7億元;有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躍升為2017年度全市10強50戶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7.5億元;從加工能力看,2017年,消耗原料18.8萬噸,生產產品8.5萬噸,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7.6%,實現了所有主導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的全覆蓋,形成了以長城果汁、盛源菊香、昌盛食品、華盛農業等為主的果品加工業,以眾興菌業、武山金隴、孟菇食品、武山綠源等為主的蔬菜加工業,以嘉樂乳業、西聯蜂業、維嘉農莊、伊味思食品為主的畜產品加工業,以豐收農業、伊真香粉條、儀斌粉條、田園春農業科技為主的馬鈴薯加工業,以天森藥業、三隴安康藥業、岐黃藥業、茂豐中藥材、羲皇阿膠為主的中藥材加工業,以第一糧庫、恒順面粉、盈麥香食品、源豐糧油為主的糧油加工業,以天河酒業、泰豐飲料、乾通沙棘為主的白酒飲料加工業,以全錄王辣椒、蔣老五花椒、張川建明食品、街泉莊食品、四門貢醋、隴香食品等為主的調味品加工業,以漢唐陶藝、鴛鴦玉器、龐公玉石、麻編鞋業等為主的可觀賞、穿戴旅游商品加工業,以泰達印務、建平包裝、裕霖包裝、軒轅紙業為主的造紙包裝業等十大農村第二產業加工體系。

(二)加工經營日益精細。糧油加工方面,已從面粉、手工熟食發展到“全國主食加工業示范企業”盈麥香食品全自動全封閉、衛生環保年產6000噸面包、饅頭、呱呱、營養粥、苦苣漿水等現代化生產線。果品加工方面,已從果品貯藏保鮮銷售發展到雪原果品在我國最大的果品批發市場—嘉興市場開設果品專賣行、精加工外包品牌營銷,近三年年營業額在1億元以上;長城果汁以殘次果為原料引進國際著名公司在麥積、秦安建成年產5萬噸先進的自動化果汁生產線,果汁遠銷歐盟、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馳名商標“花牛蘋果”、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秦州大櫻桃”、“秦安蜜桃”等全市果品主要銷往國內各大城市和東南亞、俄羅斯、中東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全市水果出口7萬噸,創匯7352萬美元。蔬菜加工已發展到武山洛門青露果蔬預冷貯藏、脫水加工、空調冷凍車配送、網絡化銷售的保質增值階段;全市有各類蔬菜營銷大戶297戶,運銷人員3400人,主銷區遍布全國17個省市,年交易量264.63萬噸,年交易額41.85億元。干果經營方面,中華全國供銷總社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綠源國際已連續13年向美國、中東等20多個國家加工出口豆類食品,2013年至今加工銷售2.8億元,出口創匯1034萬美元。中藥材加工方面,岐黃藥業打造地方百億級醫藥產業鏈,利用地產藥材進行配方生產,年消化中藥材720噸,建立了肉蓯蓉、柴胡種植基地238畝,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并計劃在秦州區汪川鎮建立年產1000頭的黑驢養殖基地建設,保證公司特色產品阿膠的原料供應;三隴藥業已將黨參、黃芪、紅芪等地產大宗中藥材進行規模化精深加工,面向東南沿海藥食兼用并往全國銷售,2017年實現產值2345萬元;康久中藥材合作社已將甘谷黃芪銷售到臺灣市場。旅游產品加工方面,“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漢唐麥積山藝陶生產出精妙絕倫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麥積山石窟雕塑、壁畫、大地灣彩陶、伏羲文化藝術品、敦煌雕塑等系列藝術品六百余種”,傳統小件陶制陶塑大件產品156件,小件產品3260件(套),完成產成品產值378萬元,調試安裝了噴銅、噴銀、拉胚機、雕塑臺架等設備,承辦了由清華美院牽頭的《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電子商務方面,淘寶特色中國*甘谷館利用淘寶、天貓、京東、當當網等第三方平臺,已將天水地域內6大類1200多個品種農產品進入電商銷售平臺,成功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村示范縣。就近就業方面,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張維林,已在甘谷縣謝家灣等四鄉鎮建成安排困難群眾就近進行裁縫、編織加工的“扶貧車間”,可幫助750名困難群眾實現月收入2000元。農產品包裝業方面,全市9戶農產品包裝生產企業,主要生產紙箱、隔檔墊片、塑料果箱、泡沫箱,至2017年底,加工各類紙箱和附件包裝材料約6000萬只左右,實現銷售收入約2.5億元。

(三)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通過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引導企業積極申報注冊商標、無公害農產品及綠標認證,擴大品牌知名度,全市農產品加工品牌建設不斷增強,品牌效益初步顯現。截止目前,全市農產品共有天河酒業、天寶塑業、眾興菌業、大漠行麻編鞋業、花牛果業產業、岐黃藥業等天水市中國馳名商標7件,占全市中國馳名商標總數的41.2%;有伊味思清真食品、長城果汁、西聯蜂業、隴香食品等天水市省級著名商標77件,占全市著名商標總數的63.6%;有秦安蜜桃、秦州大櫻桃、武山韭菜、甘谷鮮辣椒、清水半夏、天水花牛蘋果等天水市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4件。累計創建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農產品188個,其中無公害農、畜產品64個、綠色食品86個、有機食品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9個、無公害產地20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產地1個;天水花椒、核桃等8個農產品獲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花牛蘋果獲2017年甘肅農博會區域公用品牌。花牛蘋果汁、全錄王辣椒、珀菲科特沙棘汁、隴水盛源花椒芽等特色加工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全市農產品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擴大。

(四)加工集群基本形成。圍繞“南林、北果、東牧、西菜”的產業布局,加大項目建設力度,至目前,全市共實施隴豐生態農業循環示范園建設、茂豐中藥材全產業鏈建設、綠源國際農產品深加工、長城果汁年產10萬噸高端果蔬汁罐裝示范基地等農產品項目建設21個,總投資31.44億元,預計增加產值27.86億元;爭取各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1個,落實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1.93億元,建成各類果蔬貯藏保鮮庫796個,年貯藏能力78萬噸。“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麥積區2016年以來已投入農發資金4588萬元,新建優質蔬菜基地100余畝、優質核桃示范基地8000畝、優質花牛蘋果基地5000畝,有農業龍頭企業303家。甘谷縣投入資金2305萬元,用于貧困鄉村的果園建設、梯田建設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和麥積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引導農產品加工、包裝龍頭企業向優勢農產品產區集中,農產品加工由單個企業發展向集群發展轉變,形成了秦州區暖和灣工業園、麥積區廿鋪工業園、秦安縣安伏工業園等8個基礎設施好、產業層次高、特色優勢明顯、帶動性強、集聚功能強的農產品加工集聚區,有效帶動了包裝、儲藏、運輸等配套產業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截止2017年底,處于園區內的加工、包裝龍頭企業達到43戶。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戶,完成工業總產值5.06億元,同比增長8.8%;完成工業增加值7036萬元,同比增長8.2%;年末從業人員720人。
(五)拉動效應明顯增強。通過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積極鼓勵和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結成經濟共同體,農產品加工企業拉動農民增收能力明顯增強。今年以來,全市50%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建立了較緊密的利益聯結方式,聯結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帶動農戶近萬戶。各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基本穩定,對提供社會就業、帶動天水及周邊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較好的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企業規模偏小,加工企業市場占有率低。全市90%的龍頭企業基本以種植、流通為主,規模普遍偏小,缺乏對農產品的深精加工和對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能力,引導生產、加工增值、帶動基地、聯結農戶等功能均不強。農產品加工企業僅占10%,而且年銷售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僅6家(眾興菌業、天水長城果汁、秦安長城果汁、昌盛食品、西聯蜂業、恒順面粉),銷售收入占整體銷售收入的1/6。以果品包裝箱為例,2017年,全市鮮果產量為281萬噸,按每只包裝箱裝30斤的載重量測算,共需果品包裝箱1.87億只,按每只包裝箱7元的價格測算,產值約13億元左右,加上蔬菜等其它農產品包裝需求,全市農產品包裝箱總需求約在15億元左右。但是,就全市紙箱加工能力而言,僅能滿足需求的1/3,加之我市受包裝企業的產品質量、價格等因素影響,實際生產的各類農產品包裝箱不到1億元,僅占全市農產品包裝市場的1/15,絕大多數果品包裝箱從深圳、陜西、山西、靜寧等地購進。

(二)農產品轉化增值能力弱,企業利潤不高。2017年,全市建有專門研發機構加工企業16家,研發投入經費平均強度僅為0.33%。由于科技研發跟不上,只能維持在低層次的農產品初加工層面上,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多數產品存在粗產品多、精產品少,初級產品多、終端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內銷產品多、出口創匯產品少的“四多四少”現象,很難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上受用工成本、土地租金、原材料、運輸價格持續上漲和國內市場競爭等因素的影響,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利潤下滑嚴重。如武山縣綠源國際年加工農產品5000多噸,它將成本7000多元/噸的蠶豆加工后,以9000元/噸的價格出口到美國、墨西哥、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扣除裝卸費、運輸費、包裝費、出口代理費等費用后,每噸利潤僅400元左右,利潤率為3—5%之間。
(三)企業融資困難加劇,產銷聯結機制不緊密。從企業自身來看,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銀行信用等級不高,較難獲得銀行貸款;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由于農業產業的弱質性、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銀行對農業企業發放貸款的積極性不高。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市60%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遇到“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資金缺口大多數在40%以上(部分縣區、部分行業缺口更大),融資成本(銀行利息和擔保費用)都在1分以上,部分民間借貸的費用更高,企業的相當一部分利潤用于支付銀行利息。如昊峰集團甘肅泰達印務包裝有限公司投資1.6億元,年設計生產能力1億只的彩印生產線,由于流動資金緊缺,2017年生產加工僅1000萬只左右,而且高成本的融資導致企業運行成本上升,生產出的部分果品包裝箱的成本要比周邊地區企業高5%左右。同時,龍頭企業與產業基地及農戶之間缺乏穩定的產銷聯結機制,“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導致有基地沒有加工企業,或有加工企業但無原料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張家川縣伊味思食品有限公司因原料供應不足,1000噸/年的牛肉加工能力變成了150噸/年。天水長城果汁飲料有限公司因當地果源不足,遠從新疆、陜西等地收購果品原料。

(四)品牌建設嚴重滯后,環保等方面的制約因素較多。按照業內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的營銷特點,目前我市還沒有產生做行業標準的龍頭企業,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的龍頭企業僅有14家28件,絕大多數龍頭企業都停留在做產品的初級階段,多數產品處于“有品無名無牌子”和“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價格”狀態,沒有真正實現由產品利潤、加工利潤向品牌利潤的轉變。同時,隨著國家對資源、環境以及質量安全的高度重視,部分企業生產方式落后的問題也日益凸顯,50%以上的企業發展受到土地制約。如盈麥香食品“百姓主食廚房和放心早餐工程”計劃在秦州、麥積城區投放200個固定和流動早餐廳,實行統一生產、統一配送、統一銷售,既可保障市民早餐安全,又能帶動就業,但由于城市管理、審批程序等方面的原因,早餐亭設置較為困難,致使企業無法滿負荷運行,效益未能最大化。清水縣、張家川的皮毛加工和馬鈴薯加工企業因污水處理不達標,幾乎全部停產。
(五)企業管理水平偏低,政府服務保障跟進不及時。我市龍頭企業發展歷史不長,企業負責人整體素質不高,管理不科學。目前的經營者大多數都是原來小本經營者,創業經驗豐富,但企業管理能力不足。據調查,全市60%左右的龍頭企業負責人年齡在45—60歲之間,僅局限于家庭式管理,沒有專業團隊。資源靠人脈、信息靠關系,普遍未建立有效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生產經營機制,缺乏現代企業管理能力,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源開發跟不上市場形勢的需要。同時,較之前些年,社會各界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視程度有所減弱,省、市對龍頭企業扶持資金逐漸減少,更有一些縣區把農業產業化企業等同于一般農業企業,忽略了其在帶動農戶增收、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市縣均明確農產品加工企業要在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但有些縣區在清理規范各類領導小組時撤銷了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造成了管理服務機構和人員缺失。隨著近幾年龍頭企業數量的迅猛增長,基層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承擔的龍頭企業監測、統計、考核、調研、品牌創建、展示展銷等工作量逐年加大,但龍頭企業對政府產業化主管部門在工作配合上不是很積極,這也反映出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指導服務沒有及時跟進。

三、加快農村第二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農村第二產業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綠色發展為方向,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引領,以一二三產融合為路徑,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緊緊圍繞消費謀加工、加工謀生產、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努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互聯互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轉變,農產品加工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一)壯大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設。建議依托各縣區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把推進小城鎮建設同壯大縣域經濟、大力發展農村二產業有機結合,加強規劃引領和市場開發,在縣域范圍內統籌安排協調村鎮空間布局,合理規劃農村第二產業布局,在特色優勢產業主產區、優勢產區、產業園區,創建一批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農產品產地加工示范基地。在各縣縣城及有一定發展基礎和前景的區域中心小城鎮,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引導農村二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著力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型特色鄉鎮。

(二)扶持發展優勢農產品加工業。按照突出重點、扶優扶強的原則,對現有經營狀況好、產品有一定市場、發展潛力較大的農產品加工包裝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扶持。建議加快開發以果品貯藏保鮮、冷鏈運輸銷售,果汁飲料、果酒、果粉、調味品加工等為主的果品全產業鏈條;扶強以伊味思系列清真牛羊肉加工業、清真乳品業、清真休閑食品業、清真調味品業,奶粉、液態奶、蜂產品、雞蛋干、皮革加工于一體的畜牧全產業鏈條;扶優以凈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蔬菜貯藏保鮮、冷鏈運輸等為主蔬菜全產業鏈條;扶好以馬鈴薯淀粉深加工及粉條、馬鈴薯片生產為主馬鈴薯全產業鏈條。同時,積極發展小包裝飲片、精制飲片等中藥飲片,加大中藥新藥研發、優勢特色品種創制,研究開發保健食品、藥膳、功能性日用品等產品,推進中藥向預防、康復、養生保健等方向延伸發展,提高中藥材精深加工水平和能力。加快發展以包裝箱、發泡網、果袋等為主的農產品包裝材料業。論證建設一批飼料加工企業,為全市畜牧養殖業發展提供服務保障。優化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龍頭的循環農業產業鏈條。同時,通過扶持引導,加大對農產品加工的研發力度,提高企業科技水平,實現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益最大化。
(三)解決農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認真貫徹全國農業信貸擔保工作座談會議精神,建立財政支持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充分利用甘肅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天水農業龍頭企業信貸擔保公司等現有涉農信貸擔保平臺,不斷簡化龍頭企業融資手續,降低擔保費用,擴大可抵押品范圍,引導商業銀行開發適宜農業產業的信貸產品。建議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一步支持各縣區盡快建立擔保機構,實現實質性運營。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募集發展資金。以實施全市“一十百千現代農業建設工程”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天水長城果汁飲料有限公司”和“天水九龍山禽業養殖有限公司”2家上市后備企業的培育力度。

(四)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樹立大食品、大農業、大資源、大生態理念,統籌區域產業發展基礎、生態環境、資源環境,以推進適宜區主導產業全覆蓋為抓手,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突出綠色化引領、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效益化提升,強化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建設,爭創一批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大力提升優質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建議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加快推進“一縣一業、一域一品”產業培育,整流域集中連片推進麥積花牛蘋果、清水核桃、張川草食畜牧及中藥材等特色主導產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壓縮傳統種植業比例,穩定果品、蔬菜面積和效益,擴大油料、中藥材、飼草料等作物面積保供給,創建一批規模化種植(種養加)、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三品一標”生產示范基地,促進優勢產業向生產核心區聚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特色主導產業數量和質量,最大限度地滿足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需要。
(五)建立健全產銷聯結機制。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廣泛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以及外商資本等投資開發農業。在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與產業基地及農戶之間產銷聯結機制,穩固“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的同時,建議充分利用近期與北控城投集團子公司北控盛鼎公司與秦州區簽署《甘肅天水農產品物流港(園)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投資30億元在秦州區建設區域性農產品交易中心、大連商品交易所組織的牧原股份、雛鷹農牧、陜糧集團、和潤集團等上市企業來我市與有關企業合作開展產品深加工、養殖設施設備推廣、江蘇證監局組織的蘇寧易購、長青股份、文峰大世界、江蘇農墾公司、安徽奧特佳公司等5家上市企業與我市達成系列合作意向的契機,進一步加強與上述企業緊密對接,促進項目盡快落地實施。

(七)引進先進設備彌補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短板。一是引進實力強的果品加工企業,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建議考察、引進“唐翠園黃桃”加工、生產、銷售,打入餐飲、茶樓、蔬菜超市、水果超市、便利店等實體店的經驗:嚴密管護、采摘新鮮蜜桃,采用國際先進的馬口鐵包裝技術,先進的灌裝、滅菌技術,防震泡沫板顛簸震蕩處理的物流運輸,生產出比長途運輸的“新鮮”水果更新鮮、僅次于“現摘即食”水果的“水果罐頭”食品,利用互聯網渠道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新鮮的蜜桃“安全、不擔心腐爛”的送到消費者手里的蜜桃加工營銷系統,可解決秦安蜜桃的發展瓶頸,果農蜜桃罐頭零售達到15元每罐425克,28元每罐820克。二是規模化發展核桃加工產業,以提高產品附加值。開發核桃仁產品核桃方便食品,如蜂蜜核桃方便食品、核桃保健粥、核桃粉、核桃乳等。核桃殼深加工,如:核桃殼超細粉氣流沖洗研磨劑,用于肥皂、牙膏及其他一些護膚品中粗糙的沙礫般的添加劑 。核桃油生產,核桃油被譽為“東方橄欖油”,核桃油新鮮純正、營養豐富、口感清淡,脂肪酸組態近似母乳,易被消化吸收,是兒童發育期、女性妊娠期及產后康復期的高級保健食用油。核桃青皮深加工,在核桃青皮中可提取出核桃醌,核桃醌及其衍生物等可應用于醫療上,是治療肝癌、自發性乳腺癌、食道癌和胃癌的有效物質。核桃皮也可提取安全無毒的天然食用色素,可用于軟糖、果凍、蛋糕等食品的著色。核桃青皮素為優質的著色劑,可用于高級染發劑,柔軟、光亮、不脫色。三是發展環保生態菌草產業。引進山東濱州國草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種植高科技農業新品種——巨菌草、延伸產業鏈條的經驗,這項菌草產業農業生態循環新模式已向“一帶一路”十多個國家推廣:采用土地流轉的形式,將農民手中的承包地集中起來,然后進行連片開發,規模化種植菌草。由公司統一供苗、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這樣即保證了菌草質量,又產生了規模效益。種植農戶在獲得租金的同時,還被返聘為農民工,自己的承包地不用投入一分錢,每畝的純收入就是兩三千元,僅此一項,每戶家庭收入就是上萬元。建立集種植、飼養、屠宰、加工、銷售為一體,融合一二三產業的菌草示范基地。

(六)加強對農業龍頭企業服務保障。按照“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理念,把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實現產業脫貧的重要途徑,認真落實國家、省、市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建議整合全市果品、蔬菜、畜牧、中藥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市級財政支農資金,設立天水市農業產業發展基金,通過產業發展基金,撬動社會資金,形成發展合力。成立農產品加工業管理服務機構,協調落實各項支持政策,組織編寫“天水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出臺“天水市農產品加工包裝企業扶持辦法”,擇優重點支持8大產業10家左右的農產品加工、包裝企業,進行技術裝備改造升級,促進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同時,加大財政對農村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關鍵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村水、電、路、通信、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污水處理等環衛設施建設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促進企業污染達標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市級工業專項資金的使用上,建議對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傾斜,重點扶持龍頭企業項目建設和科技創新,增強企業發展后勁,使其更好的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創新人才引進和人才激勵機制,強化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科技研發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支隊伍”的培訓和建設,全方位提升企業家隊伍的素質和能力,為企業做大做強和全市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