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準確掌握小麥秋苗期病蟲草鼠害發生情況,科學分析、預測翌年發生趨勢,11月中、下旬,市、縣區植保技術人員對全市冬小麥種植區域進行了大面積選點調查,根據調查情況、氣象預報及全市主栽品種布局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我市2019年小麥各類病蟲鼠草害屬中度發生年份。
一、預報結論
1、小麥條銹病:全市將中度發生,部分區域及高山晚熟麥區將中度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100萬畝,流行期將出現在5月中、下旬。
2、小麥白粉病:將中度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150萬畝,流行期將出現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3、麥蚜、黃矮病:早春麥蚜將中度偏輕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50萬畝;穗期麥蚜將中度至中度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120萬畝;黃矮病將輕發生,北部淺山部分區域將中度發生。
4、麥紅蜘蛛:將中度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90萬畝。
5、中華鼢鼠:將中度至中度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110萬畝。
6、地下害蟲:將中度偏輕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40萬畝。
7、麥田雜草:將中度至中度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約120萬畝。
二、預報依據
(一)秋苗期病蟲鼠草害發生情況
1、小麥條銹病:目前全市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35.6萬畝(較去年同期減少74.4萬畝),平均病田率18.83%,發病田病點率1.2%,平均普遍率0.05%,嚴重度5-10%,以單片病葉為主,是近年來秋苗發生最輕年份。其發生特點:一是發病時間晚。顯病時間在11月6—11日之間,較正常年份推遲15—20天,較去年推遲13天;二是發生范圍廣。全市小麥種植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渭河以南主要發生區域在海拔1600—1800米范圍內,渭河以北主要發生區域在海拔1400—1900米范圍內,分布在秦州區的平南、皂郊、娘娘壩、齊壽、天水、汪川;麥積區的新陽、五龍、渭南、石佛、社棠,甘谷縣的古坡、白家灣、武家河、八里灣、金山、西坪、謝家灣,秦安縣的王尹、興豐、云山、千戶、劉坪、中山;武山縣的四門、楊河、灘歌、龍臺、榆盤,清水縣的金集、土門、遠門、草川、豐望、新城、黃門,張家川縣的梁山、馬關、大陽、木河、恭門等鄉鎮;三是發生程度輕。發生田塊以單片病葉為主,嚴重度5—10%,是近年來發生最輕的一年。主要原因:一是退麥改種,結構調整,以及冬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措施的全面落實,控制了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程度和流行擴散速度,尤其是近年來加強了對高山晚熟麥區條銹病的中后期防控,有效降低了為核心越夏區提供的菌源量;二是秋播藥劑拌種等措施的落實,推遲了秋苗期條銹病的發病時間,減輕了發生程度。據統計,全市今年完成三唑酮、戊唑醇等藥劑拌種面積122.5萬畝,核心越夏區做到無白粒下種;三是氣候條件不利于條銹病菌安全越夏,7—8月份全市氣溫偏高,降雨偏少,尤其是7月上旬—8月中旬,全市各地平均氣溫為21.7~26.3℃,比歷年同期高1.0~2.5℃,降雨比歷年同期偏少3—7成,持續的高溫干旱不利于小麥條銹菌安全越夏和侵染擴散,越夏范圍小。秋播以來,10月各地平均氣溫為8.0~11.3℃,與歷年同期基本持平。降雨量為6.8~13.9毫米,較歷年同期偏少7—9成,降雨量小,結露時段短,不利于小麥條銹菌侵染擴散,秋苗期發病輕。
2、小麥白粉病:全市發生面積100萬畝,平均病田率52.9%,病點率42.5%,病葉率4.8%,其中秦州區齊壽、平南、天水、大門,清水縣金集、土門等鄉鎮部分區域早播麥田發病較重,病田率達100%,病點率達66%,病葉率達32%以上,發生程度輕于去年同期。
3、麥蚜:全市發生面積18萬畝,平均蟲田率9.5%,蚜株率0.12%,百株蚜量0.8頭,發生蟲量接近去年同期。
4、麥紅蜘蛛:全市發生面積26萬畝,平均蟲田率12.4%,蟲株率4.2%,百株蟲量3.6頭,發生蟲量重于去年同期,以向陽半山、淺山區田塊發生相對較重。
5、中華鼢鼠:全市發生面積60萬畝,平均鼠田率33.8%,百畝有鼠5.5頭,發生程度與去年同期相當。
6、地下害蟲:全市發生面積18萬畝,平均蟲田率10.7%,平均被害株率0.06%,發生程度接近去年同期。
7、麥田雜草:全市發生面積70萬畝,平均雜草密度4.8株/米2,發生程度接近去年同期,主要發生種類為播娘蒿、看麥娘、麥瓶、野燕麥等。
(二)小麥主栽品種及抗病性現狀
當前,我市小麥主栽品種為蘭天系、天選系、中梁系等50多個品種,從2017—2018年小麥品種抗銹性觀察圃監測結果看,觀察的47個小麥主栽品種中,成株期對條銹病表現免疫和近免疫的品種占7.2%,高抗及中抗的品種占23.6%,中感及高感的品種占69.2%,由此測算我市小麥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在130萬畝左右。據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監測,我省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中優勢小種為條中33號、條中32號,2011年監測到新致病類型G22-14其出現頻率也較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康振生院士團隊研究發現小麥條銹病菌的有性生殖階段,小檗是小麥條銹病菌完成有性生殖的轉主寄主并且在我市林源區、小麥地埂邊大量生存。感病品種面積大、條銹病菌生理小種變異速率快、小麥條銹病菌轉主寄主的大面積存在等因素是我市小麥條銹病長年常發重發的主要原因。
(三)氣象條件及趨勢分析
今年夏季氣候條件不利于條銹病菌安全越夏,越夏菌源量極少。秋播以來,10月各地平均氣溫為8.0~11.3℃,與歷年同期基本持平。降雨量為6.8~13.9毫米,較歷年同期偏少7—9成,降雨量小,結露時段短,不利于小麥條銹菌侵染擴散,秋苗期菌源量小。據氣象部門預報2018—2019年冬季(12~2月)全市降水量為11~16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1—2成;平均氣溫為-2.8~-0.2℃,比歷年同期偏高0.5℃。氣溫偏高有利于病蟲害的安全越冬,若翌春(3-5月)無明顯倒春寒及長時段春旱現象,降水正常,第一場≥10mm的降水出現在4月上旬,結合品種抗性、冬前菌源量、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翌年小麥條銹病在我市將中度偏輕至中度發生,南部部分區域及高山晚熟麥區將中度偏重發生。
三、生產建議
1、加強冬、春季麥田病蟲草鼠情監測,準確掌握發生動態,及時發布病蟲情報。
2、強化宣傳培訓,科學指導防治。要及早動手,組織發動群眾,對小麥條銹病發生較重的區域進行冬前挑治,降低越冬菌源量。同時要充分利用冬閑時間開展綠色防控技術宣傳培訓,提高農民的病蟲綜合防治水平。
3、加強田間管理。因地制宜,進行冬前滅鼠、化學除草、耙磨鎮壓、冬灌保墑等措施,有效降低越冬病蟲基數,提高小麥抗逆力。
4、加強專業化防治隊伍建設,提高應急防治能力。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