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天水市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突出綠色發展,強化提質增效,積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特色林草富民產業,持續推進生態振興、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扎實推進生態修復、生態保護和生態富民“三大行動”,用心念好“山”字經,著力打好“生態”牌,切實走實“兩化路”,實現山川增綠、林草增效、農民增收,努力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林區安”的富民之路,奏響新時代綠色發展協奏曲。

大規模高質量國土綠化扮靚"天水綠"
2016年以來,我市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三北五期防護林建設、生態公益林管護、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林草退化治理修復、天然林保護、森林撫育和經濟林果提質增效等重點工程,按照“一軸、兩山、四河、八帶、十園、多點”的總體布局,統籌推進城區綠化景觀提升、市區南北兩山提質改造、重點流域堤岸治理、國省干線廊道綠化、現代林園綜合體義務植樹基地建設、鄉村四旁綠化美化、經濟林果及花卉種苗建設、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生態旅游設施建設和省級森林城市創建“十大綠化工程”。2018年啟動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三年行動計劃,每年制定全市國土綠化實施方案,2020年又啟動省級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不斷推進城鄉一體綠化進程,努力“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切實增強城市森林氧吧功能。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各類生態造林136.14萬畝,創建千畝以上義務植樹基地50多處,義務植樹4000多萬株,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85%以上,道路綠化6539.85公里,綠化率達到80%以上,村莊綠化率達到30%以上,市區建成區南北兩山綠化率達到94%,全市綠地面積達到1968.01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8平方米。全市森林面積達到754.66萬畝,比“十二五”末增長42.9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 36.45%,比“十二五”末的33.21%增長3.24個百分點,草原植被蓋度由82.98%增長到84.02%,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綠美交融藍圖越發彰顯,“天水綠”已成為天水的一張靚麗名片。

發展特色生態林草產業筑寬“脫貧路”
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圍繞“生態補償脫貧一批”要求,緊盯生態護林員、退耕還林、林草產業、生態效益補償、幫扶力量精準到戶和林草項目精準傾斜的“五個精準到戶,一個精準傾斜”的扶貧舉措,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快林業和草原產業發展助推生態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確定林業工程項目、林業產業和生態保護三大類共10項具體扶貧措施,通過爭取生態護林員項目資金、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品加工和森林旅游產業,吸納貧困人口參與生態造林務工,切實加大對貧困村、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全力推動生態扶貧深入開展。五年來,全市累計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12636人次,生態護林員人數從2016年的1261名增加到2020年的6968名,累計發放勞務報酬10028萬元,惠及貧困人口60064人次,人均增收1288元;通過林業工程共吸納就業28271人次,支付勞務費1.8億元,人均6300多元;發展生態、經濟林果和花卉苗木繁育基地33處,注冊育苗企業139個,農民合作社160個,帶動貧苦戶18782戶,戶均年收入3萬元左右,林草生態紅利持續釋放,綠色家底逐年厚實,走出了一條增綠增收和生態脫貧互利雙贏新路徑。

優化完善資源管理體系奏響“和諧曲”
進一步完善以公益林管護、森林草原防火、林業行政審批、有害生物防治、林草行政執法為主要內容的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市、縣、鄉、村、護林員五級管護網絡,落實管護人員,劃分管護責任區,簽訂管護合同,設立了管護站點,將全市167.26萬畝重點公益林納入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定完善了《森林草原火災處置應急預案》,與各縣區簽定了森林草原防火目標責任書,落實關鍵時段、重點區域設卡盯防、24小時值班、領導帶班、信息反饋和零報告制度,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負責、群眾廣泛參與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格局,實現連續五年無大的森林草原火災發生;按照預防為主、科學治理的要求,積極探索無公害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新模式,共檢疫各類苗木2.29億株,檢疫率達到100%,有效遏制了側柏葉枯病等病蟲害的蔓延;堅持常規執法和專項行動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加大執法力度。2016年以來,先后開展“颶風1號”“天目-17”“春雷、綠劍2018”“綠衛2019”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等專項整治行動,共查處各類林草行政案件853起,案件查處率達到100%,切實保障了森林草原資源安全和林區和諧穩定。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