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甘肅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按照《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2021年工作要點》安排,近期,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征文啟事,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有獎征文活動,征集的作品內容要求反映我市各民族群眾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共有精神家園,傳承弘揚伏羲文化的歷史進程中,情感相連、文化交流、心靈共鳴、團結互助的真實故事;我市各縣區縣志中關于民族團結、互助、交流、融合的歷史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尤其是天水市黨的歷史上民族團結的歷史故事;關于我市以傳承和弘揚伏羲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散文、人物傳記、短篇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以反映我市民族團結進步真實故事為內容的微視頻、微電影等抖音、快手宣傳作品。截止目前,已經征集到作品70篇。從今天開始,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天水在線”上登載征集到的部分好故事,以饗讀者。
天水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征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故事,得到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大力支持,有將近一半的來稿是老師和學生積極投送的。今天在“天水在線”網上登載的是一位小學老師寫的稿件,他的做法值得其他老師們學習借鑒。
一位小學老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與行
作者:劉世宏 年齡:43歲
單位:清水縣充國小學 職業:教師 教齡:24年
天水市和我們清水縣今年提出:“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我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中國歷史文化和世界民族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我們黨對民族工作認識的一次歷史性飛躍。我們當老師的,自己首先要認真學習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重大原創性論斷的重要意義、豐富內涵,自己明白了,才能教育學生學習和實踐它。通過學習,我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少數民族的事、更是全體中華民族的事,最重要和最管用的辦法就是從娃娃抓起,我經常教育學生主動和不同民族的同學做好朋友。同時,我經常給學生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先進典型故事,讓先進典型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種子。孩子們對以下幾個先進典型非常感興趣:
一是“三千孤兒入內蒙”、“齊心協力建包鋼”故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全國兩會期間(3月5日)在內蒙古代表團講的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家喻戶曉,感人至深。我給孩子們講完故事之后還號召家長們觀看電視連續劇《國家的孩子》。二是吳登云的故事。1963年,一名剛從揚州醫專畢業的青年,滿懷希望來到高寒缺氧、風沙肆虐的帕米爾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烏恰縣做了一名醫生。他就是已經退休的原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人民醫院院長吳登云。來自江南水鄉的吳登云沒有被高原惡劣的環境嚇倒、退縮,而是兢兢業業地在西部邊陲的高原上救死扶傷38年。他視柯爾克族牧民如親友、如手足,忠實履行著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醫生”的諾言,前后30次為病人無償獻血,累計獻血7000毫升,被當地牧民親切稱作“白衣圣人”。吳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在各族群眾心里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是卡依爾的故事。卡依爾是塔什店火電廠的一位普通工人,2020年為搶救不慎落入水中的漢族兒童,在救他時卡依爾也因此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這位優秀的維吾爾族工人眼中,漢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親兄弟)。他不止一次伸手援助遇到困難的漢族鄉鄰和同事,替不認識的漢族病人墊付醫藥費。卡依爾用自己的生命在各族群眾心里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先進典型的故事,容易被小學生們接受和喜愛,在他們幼小的心目中埋下這一顆顆民族團結的種子,必將在未來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