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初心】
萬水千山只等閑
——紅軍長征的甘谷印記

參觀者在甘谷縣紅軍長征紀念館駐足觀看。 本版攝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郁婕

陳凡順收藏的父親的書信與證書。

紅軍長征禮辛鎮紀念館內展出的大量珍貴歷史資料。

甘谷縣安遠鎮鞏川村大棚里的櫻桃喜獲豐收。如今,櫻桃產業已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鞏煒 吳夢寒 洪文泉 楊唯偉 白永萍
新甘肅·蘭州晨報記者 熊園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比f里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進行的一次戰略大轉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歷時兩年,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無數紅軍戰士用生命和信仰譜寫了一曲曲英雄壯歌。
在這一偉大的進程中,紅軍曾先后五次經過甘谷,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記。
紅軍五過甘谷的難忘記憶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朱德、林彪、賀龍、任弼時、徐向前、王震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紅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時,先后五次途經甘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當地百姓積極支持、配合、參與了紅軍的革命活動,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在甘谷縣紅軍長征紀念館,館長劉中文總是這樣講述紅軍長征五過甘谷那段歷史。
紅軍一過甘谷。1935年8月,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率領紅二十五軍,從鄂豫陜等地進入甘肅,打擊和牽制國民黨胡宗南部。8月9日晚,徐海東親率部隊一舉攻克天水北關。10日,駐守甘谷、武山一線的國民黨王均部第十二師補充團回援天水,駐防清水的國民黨于學忠部向天水進發,增援圍堵。面對兩面夾擊的危險,紅二十五軍放棄攻占天水的計劃。11日,紅二十五軍主力翻越鳳凰山,北渡渭河進入甘谷渭水峪后,分路經五龍、千戶、王家咀、甘谷牛蹄灣(今金山鄉)東部攻占秦安縣城。
紅軍二過甘谷。一個月后的9月26日拂曉,紅軍陜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率領紅一軍先頭部隊兩個團,從武山鴛鴦鎮渡渭河到達甘谷禮辛鎮附近。紅一軍政委聶榮臻和參謀長左權率領紅一軍主力3個團北渡渭河,紅一師三團經安遠鎮到達禮辛鎮宿營。當天下午,紅二軍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部攻占隴西四十里鋪和通渭榜羅鎮。27日,中央紅軍主力到達榜羅鎮。當天下午,該團又向通渭進發,紅一軍和軍直屬偵察連、警衛連、工兵連經甘谷蘇家灣到達通渭。同日,紅三團從禮辛鎮出發到達榜羅鎮,其余部隊經安遠、禮辛一帶于當天抵達榜羅鎮。
紅軍第三次經過甘谷。1936年9月由軍長王樹聲、政委詹才芳率領的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第九十三師從通渭縣城撤向岷縣方向西進,一部分到達秦安境內。該師一部由秦安王鋪進入甘谷,經姚家山、馬家峴、史家川到達安遠鎮,與國民黨保安大隊劉繼清帶領的200多名保安隊員激戰,敵軍敗守西堡子。
紅軍四過甘谷。為了牽制敵軍,掩護紅二方面軍通過甘谷、武山北上,實現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1936年10月4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前敵總指揮兼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率部隊進入甘谷、武山、通渭交界,一部向甘谷西部游擊。5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及直屬隊到達甘谷、武山邊界的榆盤鄉和甘谷禮辛、陳莊一帶。徐向前等領導同志先后到陳莊等地視察講話,組織官兵發動群眾,籌備糧草,為實現三大主力會師做準備。
紅軍五過甘谷。短短5天后,由軍長陳伯鈞、政委王震率領的紅二方面軍右縱隊(即紅六軍),從禮縣固城出發,翻越瘦驢嶺進入甘谷,經黃家莊、上下店子、尉家莊、東堡等地,于當晚到達磐安鎮,渡過渭河后在楊家莊、謝家坪一帶宿營?傊笓]賀龍(兼紅二軍軍長)、政委任弼時(兼紅二軍政委)率領紅二軍左縱隊,經過禮縣進入甘谷。
紅二方面軍從甘谷古坡分兩路經洛門和磐安在禮辛會合,在進軍禮辛途中遭國民黨飛機6次轟炸,傷亡50多人。紅軍從禮辛出發后繼續北上到達會寧,實現了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遍L征,是一條充滿犧牲之路,一支支隊伍舍生忘死、拋灑熱血。長征也是一條轉折之路,一條希望之路,中國革命從此揭開新的篇章。長征五次經過甘谷,給甘谷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紅色印記。
一路播下革命的火種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86年前,一支滿懷遠大理想的軍隊五次經過甘谷,將粒粒紅色的種子播入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他們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啟迪和引導著大批甘谷進步人士和青年學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劉中文介紹,紅軍過境兩年后,1938年6月,在中共甘肅工委的直接領導下,中國共產黨在天水地區的第一個地下黨支部——中共甘谷縣城區支部建立。1939年4月底,甘谷20多名黨員在城南天門山上舉行了中共甘谷縣委成立大會。中共甘谷縣委,是當時天水地區乃至全省建立最早的縣委之一。
禮辛鎮陳莊村村民陳凡順的父親陳想成,正是當年的“播火者”之一。
陳想成原名陳引定,1934年在家鄉江西永豐縣參加紅軍。當時雖只有14歲,但他還是一路跟隨部隊爬雪山、過草地,飽經艱辛。
直到1936年。那時,紅軍從漳縣草灘向會寧行軍,途經通渭毛家坡,陳想成生病無法繼續前行。他被送到禮辛鎮陳莊村由當地村民收養,從此在甘谷扎下了根。
留在甘谷的陳想成,從沒忘記自己是紅軍。他秘密宣傳紅軍的主張,傳遞紅軍的信念,賡續紅軍的精神。
講起父親,陳凡順總是很動情,“父親總是給我們講他當年跟著紅軍一起爬雪山、過草地時的故事,教育我和我的孩子要聽黨話跟黨走,要艱苦樸素,不怕困難!
陳想成還曾和朱德同志有過一段特殊的緣分。長征中,陳想成曾一直追隨朱德同志,為他牽馬。朱德同志曾經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讓陳想成念念不忘。
多年后,陳想成寫信給朱德同志。沒想到1975年的一個下午,他真的收到了朱德同志的回信,信封中還裝有300元慰問金。
接到信的那一刻,陳想成淚流滿面。陳凡順回憶:“父親流著淚,幾乎是顫抖著,讀完了信。他奔出院子給大伙兒看!睆哪翘炱穑@封信就一直在父親貼身的衣服口袋里裝著,他有空時就會拿出來一遍遍看。
陳想成的一生過得平淡節儉,從來沒有為家里人謀求任何好處,但只要是村里人有困難,他卻總是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幫別人辦的事多了,也就越受鄰里尊重,大伙兒都喊他“想爺”。
陳凡順說:“父親已去世十多年,但他身上的那種精神,卻始終留在我們心里。”他覺得,父親身上的那種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的精神,就是紅軍精神,就是革命精神。
征途漫漫,繼往開來再出發
長征是歷史的界碑,更是精神的豐碑。時間的沉淀讓歷史更加清晰明了,歲月的磨礪讓長征精神更加光芒耀眼。
禮辛鎮位于甘谷縣西北部,是甘肅十大古鎮之一,是著名的商貿古鎮和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類型發源地之一。
“紅軍五過甘谷,其中四次經過禮辛鎮!倍Y辛鎮鎮長馬永剛說。
走進禮辛鎮長征紀念館,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文字令人仿佛置身于槍林彈雨的戰爭歲月:英雄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輝煌篇章。
馬永剛介紹,紅軍四次過禮辛鎮,沿途壯大紅軍隊伍,宣傳抗戰救國思想。受紅軍長征的影響,禮辛鎮成為中共在隴右進行地下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清溪河流淌著忠魂,紅軍橋訴說著曾經,巍然聳立的紀念碑是那些崢嶸歲月的見證。英雄的故事,歷經86年依然熠熠生輝。他們凜然的浩氣,革命的激情,依然流傳在這片土地。
在長征精神的照耀下,今天的禮辛鎮煥發出新的光彩!按▍^以蔬菜、蘋果產業為主,淺山區以花椒種植為主,高山區以中藥材種植為主,如今全鎮家家戶戶至少有2畝產業田!辨傞L馬永剛介紹說,當地還計劃依托古鎮文物資源,結合禮辛紅色文化及當地特色農產品,打造紅色旅游綜合體。
不僅是禮辛鎮,產業茁壯發展的動人篇章,在甘谷大地屢見不鮮。
三月中旬,安遠鎮鞏川村的設施櫻桃大棚,一顆顆紅色的櫻桃,晶瑩剔透。
“現在這些櫻桃就可以上市了,都是早就定出去的,現在就等采摘發貨了!焙献魃缲撠熑饲x平介紹說。
為了調整產業結構,鞏固脫貧成果,前兩年安遠鎮將鞏川村一處依法取締的采砂場利用起來,從遼寧大連引種優質櫻桃成年大樹,建起一個反季節櫻桃基地。
“我們以鞏川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與佳農果蔬合作社合作為示范,積極探索‘支部領辦合作社+產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在合作社投入了中央黨費擴大集體經濟的50萬元資金,今年第一年分紅,村集體可以分到6.8萬元。按照一棚帶4戶的目標,吸納周圍農戶打工增收。”安遠鎮鎮長王慧敏介紹。
如今,基地已經建成42畝的溫控大棚5座,設施櫻桃大棚4座。今年9月還將啟動建設120畝櫻桃園三期工程,全力打造“鞏川櫻桃”新品牌。
安遠鎮產業的蓬勃發展,是甘谷發展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的生動寫照。
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甘谷發展步伐蹄疾步穩。2018年,甘谷縣以零漏評、零錯退的優異成績,在天水率先實現整縣脫貧,成功摘下“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縣域經濟突飛猛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生態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如今,面對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這張答卷,甘谷依然腳步鏗鏘。
歷史回音
走好今日長征路
劉中文
86年前,當一支支衣衫襤褸而意志堅定的紅軍隊伍從這片貧瘠的土地先后五次經過的時候,就將紅色的種子播入這片充滿革命理想主義的土地。
今天,紅軍曾經走過的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偏遠山區的人民群眾能喝上干凈的自來水了,老百姓看病能報銷合作醫療了,孩子們在窗明幾凈的現代化教學樓里讀書。紅軍長征戰斗過的禮辛鎮和安遠鎮已經建起了新農村和安居小區,禮辛鎮陳莊村有了自己的支柱產業,古坡草原變成了旅游景區。甘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全面提高,全縣呈現出了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欣欣向榮景象。
為更好地弘揚長征精神,甘谷縣設立了紅軍長征紀念館和革命烈士陵園,在紅軍長征四次經過的禮辛鎮也建立了紅軍長征紀念館,在禮辛、磐安、古坡等地相繼新建了紅軍紀念廣場,為黨員干部、青少年及廣大群眾提供了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宣告結束的”。長征孕育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彰顯了崇高的理想信念。86年后,當我們重溫毛澤東同志1935年11月5日在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會議上的講話,我們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長征精神的偉大。新時代的長征,更需要理想信念的鼓舞,我們要從長征精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豐富營養和前進動力,不斷創造新的輝煌。(作者系甘谷縣紅軍長征紀念館館長)
記者手記
群眾,永遠是最堅強的依靠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甘谷縣境內的安遠、磐安、禮辛等鄉鎮,自古就是隴上著名集鎮,集市貿易發達,周邊地區亦為重要產糧區。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紅軍長征時五次從這里經過。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一支腹背受敵的革命隊伍,為什么能從同一片土地上經過5次,最終得以勝利會師?這其中,必定有著值得思考的內在邏輯。追隨著紅軍長征的腳步,我們走進甘谷。一路采訪,所見所聞漸漸讓答案變得明晰。
在這里,軍愛民,紅軍戰士除暴安良干農活,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在這里,民擁軍,群眾的積極響應,支持、配合、參與了紅軍的革命活動,書寫了一首首軍民融合的動人詩篇。眾多熱血兒女跟隨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洪流。
堅實的群眾基礎,是紅軍能五過甘谷的最重要保證。“紅軍在大街小巷張貼標語,揭露國民黨賣國反共罪行,宣傳共產黨抗日救國主張和紅軍紀律。據守各堡的群眾和自衛武裝,自動放下武器,大開堡門迎接紅軍,安置傷員,送飯送水,籌糧捐款慰勞紅軍!薄陡使仁吩挕酚涊d的這段話,時至今日依然直抵人心。
因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動力,86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取得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86年后的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干部群眾奮力前行,戰勝盤亙千年的絕對貧困。
行走在這片紅色熱土,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團結帶領人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最可靠的領導力量;而群眾,永遠都是黨的事業最堅強、最可信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