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文潔
天水市秦州區去年8月成功入選住建部2020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日前,記者前往秦州區,感受這里的變化。
走進天水市秦州區中梁鎮楊家山村,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穿村而過,村部文化廣場寬敞明亮,村民房前屋后栽紅植綠,村里對污水管道進行了改造,旱廁全部改水廁,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村口的一處荒地上,前期栽種的柳樹、槐樹和各類花草,現在已成為村民納涼的好地方,目前正在打造一處休閑花園。村民蓋房子剩下的磚塊、石塊,被利用起來鋪成花園小道,柴草扎成的籬笆讓小花園顯得古色古香,廢棄的輪胎、瓦片和啤酒瓶等被用來裝修花園……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村民向記者講述了村里近年來的變化。
“過去垃圾隨手扔,生活污水四處淌;現在環境衛生變好了,大家都不好意思隨便亂扔垃圾,煙頭、水果核等雜物都拿在手里、揣在兜里,扔進垃圾箱。”
“剛開始,大家覺得垃圾分類和自己關系不大,現在我們都會把家里的電池、農藥瓶等有害垃圾找個袋子收集起來,不會亂扔!”村民趙會珍說,村里道路水渠整修好了,花園建起來了,環境好了,大家的環保意識也增強了,更加愛護環境衛生了。
秦州區娘娘壩鎮南峪村,每隔30米就放置著分類垃圾桶,家家戶戶都配備了“三筐兩桶”。
村民張紅梅家的小院門口,依次擺放著三個塑料筐,她告訴記者,一個筐用來裝玻璃瓶這類可回收垃圾,一個筐收集塑料制品,最里面的筐,用來存放廢棄電池、農藥瓶等有害垃圾。“兩桶”主要用于收集餐廚泔水、生活污水和收集廚余、菜葉、果皮等垃圾。
村廣場上,幾名公益性崗位人員正在清掃村道、花園除草。王應海是村里的一名公益性崗位人員,他負責村委會到廟口路段,每天除了清掃保潔,還承擔清掏垃圾箱等工作。
“以前垃圾多、雜草多,清掃保潔路面很吃力。自從開始垃圾分類,大家慢慢也就不再亂丟亂扔垃圾了。現在同樣的工作,干起來容易多了。”王應海說。
記者在娘娘壩鎮孫集垃圾填埋場看到,一輛垃圾回收車正在傾倒垃圾,填埋場底部已覆膜,填埋場對面建起了滲濾液處理車間。
“娘娘壩鎮之前有七八個垃圾臨時堆放點,2020年后半年,娘娘壩鎮孫集垃圾填埋場投用后,對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填埋點,全部進行了清理取締。”娘娘壩鎮人大主席王寶田說。
天水市已建成焚燒站34座,建成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8座,正在建設1座;已建成和投入使用的垃圾壓縮站44座,配備垃圾轉運車323輛。目前,天水市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天水市自2017年7月至2020年在全市開展了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共投入全域無垃圾治理資金5.58億元。通過采取源頭治理、持續用力、督查檢查等綜合措施,形成了城鄉共治、全域覆蓋的垃圾治理新格局,全市城鄉人居環境大幅改善,市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