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注重宣傳推廣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

天水市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先進典型。麥積區馬跑泉公園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將創建工作與各種休閑娛樂活動相結合,用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成了天水市的“網紅打卡地”,把創建工作搞“火”了;新義村、李官灣村示范點充分發揮漢族群眾善于種植、少數民族群眾善于經商和養殖的互補優勢,開展生產互助活動,成立各種“合作社”,達到了1+1大于2的效果,利用各族群眾共有的“綠水青山”搞特色鄉村文化旅游產業,使各族群眾攜手奔向現代化,把創建工作“搞實了”;清水縣充國小學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石榴籽”工程,以小學生的視角用五谷識民族,中國新聞網記者現場采訪后說,這個小學把創建工作“搞活了”;天水市博物館在創建工作中真正讓文物活起來,講好民族團結好故事,并開發了憨萌“淘氣陶罐”娃娃與少數民族頭飾相匹配的文創產品,收到良好效果;張家川縣行政審批中心高標準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窗口”、“服務窗口”,著眼政務服務“小窗口”,鑄就民族團結“大舞臺”;武山縣職業中專示范點每年往新疆輸送優秀畢業生進行支教,他們給當地各族學生教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又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的使者,與當地各族群眾和諧相處,他們當中的好多人被當地評為“民族團結模范個人”,該校邀請他們回校作民族團結進步先進事跡報告,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建工作之路;甘谷大像山公園示范點內設置了56個民族服飾的人像套頭展板,游客將自己的頭放進展板的臉部位置拍照,在愉悅的氛圍中了解56個“家庭成員”的不同風情;甘谷、武山、秦安等三個散居縣開展了“做和睦鄰居、交知心朋友、結美滿婚姻”為特色的創建工作,推動我市創建工作從以民族地區為主轉向民族地區與散居地區并重;新打造的西關古城區“天水民族團結發展記憶館”、天水市工業博物館等示范點順應網絡時代特點,走出了一條用數字化模式開展創建工作的成功路子。
為了宣傳推廣這些先進典型經驗,天水市開展了講民族團結好故事活動,從全市各族網民中收集到970多個民族團結進步好故事,整理編印了《天水市民族團結進步好故事》(第一輯)在網上進行了推送。集中宣傳報道了我市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王學禮先進事跡。天水電視臺以“張家川人闖世界”為題,赴北京、上海、四川、新疆等15省市區實地采訪,宣傳了我市少數民族創業致富帶頭人與當地群眾團結相處的先進典型。天水市張家川縣于2019年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推廣該縣“五個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經驗(“一個好故事”發揚民族團結進步好傳統;“一碗牛肉面”拉出千絲萬縷民族團結情;“一眼飲水泉”折射民族團結進步好愿景;“一曲好花兒”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一本好教材”播撒民族團結進步金種子),組織各縣區及市直部門赴張家川縣進行了參觀學習。
通過對各類先進典型的宣傳推廣,天水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形成了連點成線,串線成面,向各領域拓展、向全社會覆蓋的良好局面。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