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李曉東——
“要立足家鄉這枚‘郵票’,把生養之地寫深寫透”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胡曉宜 訪 談

(李曉東)
胡曉宜:曉東先生好,首先祝賀你的新書《天風水雅》出版,另外作為天水人,很感謝你為天水寫了這么多的文章。
李曉東:《天風水雅》共29篇文章,包括天水風光、天水民居、食在天水、人文天水、天水人天水情幾個部分,都是我在天水掛職期間和回北京之后寫的關于天水的散文,也包括少量詩歌、辭賦,還有給天水作家作品寫的序言。數量不算多,體例也不太統一,但其中的確包含著一個曾經的天水人,一個中華子孫對于這片土地的眷戀和景仰。
胡曉宜:在天水供職幾年,天水留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李曉東:天水是一個美麗豐富的地方。《天風水雅》里有一篇小文章《五彩天水》,說天水的色澤主要有五種:一黃,女媧在天水摶黃土造人,黃皮膚成為華夏子孫共同的顏色。“百王之祖,萬帝之先”的太昊伏羲氏誕生于天水,天水可以說是中華第一都城,黃也是皇家的色澤。二綠,天水被譽為“隴上江南”,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綠水青山勝過金山銀山。天水著力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共生。三白,很多外地人都知道“天水白娃娃”,說天水的女孩子皮膚白皙,容貌美麗,溫柔賢淑。天水還是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我到天水掛職,就是中組部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革命老區干部鍛煉項目選派的。星火機床、華天電子封裝,在全球都處于領先地位,“白電”產業實力強勁。四紅,天水花牛蘋果紅深如海,毛主席親自贊揚過。秦州大櫻桃、秦安水蜜桃都鮮紅欲滴,林果產業是天水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天水紅色文化同樣深厚,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均路過天水,在全國地級市中是唯一的,武山縣還保存著毛主席路居的房屋。五藍,“天水”,天和水都是藍色的,因此,藍是天水名字的底色。而清潔的空氣、清澈的河流,將“天水藍”深深印在人們心底,同時,天水還是四面八方的有識之士生活興業的無限藍海。
胡曉宜:天水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歷史對你的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哪些人事風物最能觸動心弦觸發靈感,讓你產生了一種逸興遄飛不吐不快的創作激情?
李曉東:我出生在山西省長治市,古稱上黨,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神話之鄉”,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神農嘗百草的地方。到山西省會太原讀大學,蘭州讀研究生,上海讀博士然后留下來工作,到天水之前,又已在北京工作多年。由于參加中央巡視組等機會,我深入走過多個省、地、市。比較下來,天水的確有它非常獨特和珍貴的地方,值得深入發掘。天水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當然是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十四大功績,奠定中華文明的根基,大地灣先民燃起家庭的第一縷炊煙。其二同樣重要,那就是秦之先祖在天水牧馬,日益壯大,立國而后統一中國。毛澤東主席有詩句“百代都行秦政法”,秦之郡縣制,奠定了數千年國家治理的基本格局,天水下屬之甘谷縣、清水縣,古稱冀縣、邽縣,是最早設立的兩個縣。這些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值得長久考察發掘弘揚。
大家熟知的天水五大文化,每一項都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產生重大影響。除上段提及的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外,三國文化、麥積山文化同樣具有全局的意義。三國后期,天水是曹魏和蜀漢拉鋸的前沿,在今天的天水方言里依然可以體現出來,如稱“我”為“曹”。北伐失敗,是諸葛亮的悲劇,但體現著歷史的進步。三國歸晉,司馬氏取代了劉氏,“家天下”的概念受到根本打擊,以后王朝興替成為正常。中國四大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構成縱軸,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構成橫軸。縱是改革、橫是開放,處于交匯點的麥積山,包括所在地天水,則融匯了改革開放。
胡曉宜:“馓飯市長”。這是街頭巷尾的天水百姓對你的稱謂,另外我讀到秦嶺老師最近給你新書所寫評論中,說“隴上學界這樣評價李曉東‘李市長是天水具有標志意義的文化使者’”,這點我很認同,那你自己怎么看待這種贊譽?
李曉東:“馓飯市長”我很喜歡,雖然我四年前的這個時候就不是天水副市長了,但直到現在,在北京遇到天水老鄉,大家都還常這樣稱呼我,或給不認識的人這樣介紹我。我有個習慣,從來不自稱什么“職務”,我敢負責任地說,沒有自稱過“李市長”,哪怕轉述別人的話,我也會改為“曉東”。我一直記著一位老領導說過的話,“崗位是暫時的,感情是永久的”,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天水人的深情厚誼,無論我在不在天水工作,都是一樣的純樸真實,沒有“人走茶涼”的落差感。我唯獨喜歡“馓飯市長”這個名稱,有時也會說,“市長不當了,馓飯一直吃”。
秦嶺是天水籍著名作家,也是我多年好友。他對天水有很深的感情,也有很深的研究,把“天水具有標志意義的文化使者”授予他,是很合適的,我是真心不敢妄稱。但我希望這本《天風水雅》的小書,能為天水文化建設和傳播發揮綿薄之功用。
胡曉宜:你覺得自己筆下的天水和本土作家筆下的天水有什么明顯不同的特質?
李曉東:天水人文底蘊深厚,養育出許多優秀的作家,有的走出天水,如已故的霍松林、雷達,天津的秦嶺、蘭州的王選等。本土作家有王若冰、楊清汀、汪渺、李曉東(女,秦州區作協主席)、汪彤、胡曉宜等,不少是中國作協會員或已具備入會條件。王若冰、汪渺的詩,楊清汀、胡曉宜的散文,李曉東的小說辭賦,王元中、閻小鵬的文學評論,薛林榮的魯迅研究等,都各有特色,達到相當水平,延續了天水文脈。我待的時間不長,對天水的了解也許還不夠全面,或許還有些作家的作品未曾閱讀,但僅憑已知的一部分,已足見天水的人文積淀。
我寫這些散文時,是有意從“天水人”的身份和視角觀察書寫。第一篇文章《我的鄉愁是一碗馓飯》發表于2017年2月14日,距離我到天水已近一年。一年里,我在天水工作、生活、學習、體驗,漸漸成了一個天水人。因此,我更關注的是與天水人生活日常密切相關的事、物。呱呱、馓飯、蘋果、桃子、核桃、樹木、民居等等,兩處最著名的國保單位麥積山、伏羲廟倒沒有專門寫文章。首先當然是還想再深入研究,不敢冒昧動筆。其次,麥積山、伏羲廟多為外地來天水旅游人士的首選,天下聞名,吟詠甚多,作為新天水人,我還是說一些外面人所不太知道的故事。雖然寫的是凡塵小事,但我卻從中國文化的大坐標中去考察,文中因此也時有宕筆,由天水之人、事、物生發出關于更宏觀層面的感悟和論述。
胡曉宜:天水正在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你覺得怎么才能更好地宣傳伏羲文化,講好伏羲故事,讓更多的人知道天水,了解天水。
李曉東:“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的概念非常重要,它再次明確了伏羲作為中華人文始祖的地位,明確了天水作為中華文明源頭區的“長房長孫”位置,明確了天水落實國務院《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在文化上的具體舉措。我們宣傳弘揚伏羲文化,既要注重伏羲文化的歷史價值,更要開發伏羲文化的當代價值,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
從當代視角看,伏羲文化主要有三方面意義,一是求取新知、探索真理的精神。伏羲登卦臺山觀天成圓、觀水成曲,繪成太極圖。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此,中華文明最初的兩個概念就是“天”和“水”,太極圈用文字表述,就是“天水”。正是這種從日常事物中的提升抽象,邁出了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飛躍的第一步。二是為民服務、公平公正的情懷。伏羲實際上不是人名,而是崗位。又名庖犧氏,意即掌權食物分配權的人。只有公平公正、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承當此任。伏羲十四大功績,涉及方方面面,但為大家服務,建立和諧的制度是核心。三是開放包容,不斷進取的意志。有一個現象,全國多地有伏羲,《天風水雅》里有一篇文章《天水平江話伏羲》。南方北方都有伏羲文化和傳說,這很正常。天水是伏羲譜系的起源,伏羲沿渭河而東,走出大地灣,向更廣遠的天地,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創造中華文明的輝煌。
胡曉宜:你現在在中國作協工作,負責社會聯絡,對作家群體應該是比較了解的,那你覺得作家的使命應該是什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作家?
李曉東: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五點希望。第一,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第二,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第三,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第四,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第五,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我認為,一個好作家,就要以這五點為標準和追求,也是新時代作家應該自覺承擔的使命和責任。
作為西部作家,包括甘肅作家或者具體到天水的作家,我建議大家還是要立足家鄉這枚“郵票”,把生養之地寫深寫透。作家秦嶺離開天水到天津已經二十多年,擔任了天津市和平區文聯、政協的領導職務,但他的創作從未離開過天水,他最好的作品如《皇糧鐘》《借命時代的家鄉》等,都是反映天水人民生活的。最近加拿大北美出版社出了他小說集的英文版,小說集名就是《天上的后窗口》,講天水人與水的故事。
胡曉宜:以后還有繼續書寫天水的計劃嗎?
李曉東:天水是人文富礦,值得持續發掘。接下來會寫關于伏羲廟、麥積山的文章,努力從現在的眼光視角,抉發先輩的智慧和精神的價值意義。曾經想寫個系列散文,只寫出一篇《彩陶大地》,收在《天風水雅》里,后面計劃還有三篇,題目分別為《非子牧馬》《郡縣治國》《關隴大道》,以學術的視角散文的筆法,探索書寫天水在中國國家治理史上的標志性貢獻。在天水工作時,也有些縣區的領導、朋友給我出題目,讓再寫寫天水的鴛鴦玉、雕漆、古琴等等,爭取再出本書。天水已成為我文化積淀的重要財富,在今后的研究和寫作中,將會時時出現天水元素,努力不負天風水雅的風范氣質。
胡曉宜:愿這些美好的財富源源不斷,也希望我們早日讀到這些天風水雅的文字。
李曉東:謝謝曉宜。
李曉東,山西武鄉人,文學博士,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副主任。曾任上海市委宣傳部輿情處調研員、副處長,中央巡視組副處級、正處級巡視專員,中國作協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小說選刊》雜志副主編,甘肅省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長(掛職)。研究方向為明清白話小說、中國現代戲劇、新時期文學,散文創作有“天風水雅——天水散文系列”“鄉土·礦山系列”等。

《天風水雅》
作者:李曉東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精彩書摘:
一座城門屹立半山,土坯壘就,如窯洞形。門頭書“伏羲城”三字,顏體,莊重敦厚。城建于宋代,夯土筑成。曲阜造城護衛孔廟,天水筑城供奉伏羲。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習學者,乃文王周易,源在伏羲。可惜孔子問禮于老子,只在洛陽,未能向西行;老子出函谷關,不知所終,應是回歸卦臺山了吧。
門朝正南,前有觀景臺。憑欄遠眺,連山環抱,底部平坦,渭河穿山而至,呈S形流過,將盆地均勻分為兩部分。伏羲為什么到了卦臺山? 8000年時光已過,無人再見,但并非不可想見。偉大者之所以偉大,正在于困境中實現飛躍,日常中造就非凡,偶然中開悟真理。
蘇東坡千古絕唱“遙想公瑾當年”,我們后發先至,遙想伏羲當年。強健的伏羲為猛獸追逐,跑得飛快,卻又逃無可逃,于是爬上山頂一棵最高大的樹。猛獸不去,族人未來,困愁高樹。安全無虞,獵食無法,下樹無膽,于是,有些無聊了,“望望天望望地還有多少里”。
藝術心理學研究證明,非功利,是認知提升和審美發現的要素。司空見慣的太陽,忽然讓伏羲感覺到了不一樣。他發現了鮮紅、熱烈、耀眼、溫暖的太陽最簡單的形狀——圓。這是人類認知史上的最大飛躍,由具象質變為抽象。猛獸未離而暗夜已至,月出東山,同是圓形。月光如皎,茂林隱約,山巒相連如環。日、月、地俱為圓形。天復明,族人至,猛獸逃。下到地面的伏羲,心中已嵌入那個深刻的圓。他折一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并不太圓的圓。一個空空的圓,似乎太單調了。伏羲想起了他山下的河。于是,一條彎彎曲曲的線,出現在圓中。
——選自《天風水雅》之《卦臺謁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