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進鄉村 惠民暖人心
——天水市“戲曲進鄉村”文化活動綜述
為充分發揮戲曲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中的積極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為把黨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從2020年開始,我市積極爭取國家、省上戲曲進鄉村項目,已連續三年爭取項目資金900萬元,實施戲曲進鄉村演出1800場次,不斷提升惠民演出服務質量,更好的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
一、強引領,奏響“主旋律”
1.加強宣傳引導。戲曲進鄉村,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惠民工程,對增強基層群眾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全市文旅系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眼于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通過戲曲進鄉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行動,增強廣大農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2.傳播先進文化。以縣區為單位,依托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體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組織全市各級各類戲曲演出團體深入農村基層,通過優秀傳統戲曲劇(節)目,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傳播先進文化,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農村文化建設。

3.滿足群眾需求。各縣區結合實際,根據農民群眾的觀賞習慣和群眾文化活動的整體安排,依托重要傳統節日和重大節慶活動,有效錯開農忙時段,合理安排演出時間,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有針對性地提供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戲曲節目,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切實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

二、重實效,筑牢“主陣地”
1.突出“種文化”效能。戲曲進鄉村工作推進三年來,市縣兩級文旅部門高度重視,結合實際,多措并舉,取得了顯著成效,戲曲藝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各縣區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戲曲鑒賞,舉辦戲曲培訓,開展戲曲輔導,培育農村戲曲團隊,支持民間業余團體發展,鼓勵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活動,增強農村地區戲曲傳承發展的自我服務能力。

2.突出“惠民生”效果。戲曲進鄉村實施形式靈活多樣,有全本戲演出,也有名段集萃;有優秀傳統劇目,也有新創排的現代劇目;有團隊演出,也有小分隊演出。全本劇目《大升官》《慈母淚》《大登殿》《鍘美案》《劈山救母》等深受群眾喜愛;精品折子戲《教學》《放飯》《探窯》《三娘教子》《包公賠情》等教育引導意義明顯。三年來,演出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數不斷攀升,傳統秦腔戲曲劇種得到有效傳承,社會效益顯著提升。

3.突出“廣覆蓋”效應。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培育文明鄉風與建設美麗鄉村相結合,哪里有需要,戲曲進鄉村就延伸到哪里。有計劃的在一些邊遠地區和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村安排一定的演出場次,深入推進戲曲藝術在農村地區最后一公里的傳播普及和傳承發展,不斷促進優質公共文化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延伸,增強全市廣大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

三、建機制,搭好“連心橋”
1.精心制定實施方案。戲曲進鄉村活動扎根基層,面向群眾,是連結黨和政府同百姓情感的橋梁和紐帶。市縣兩級文旅部門強化措施抓落實,健全機制抓管理,推動戲曲進鄉村惠民工程制度化、規范化。縣區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演出時間、地點、場次;按照“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觀賞性”的原則,研究確定年度演出劇(節)目,并在政府網站向社會進行公示。

2.科學實施政府采購。規范項目實施程序,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磋商、單一來源等形式開展項目采購工作,確定有資質的項目承接主體,簽訂項目合同,進一步完善細化項目實施方案,督促項目承接主體按計劃組織實施。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貼近群眾的優秀劇目送到鄉村,送到群眾面前,繁榮農村戲曲市場,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3.加強全過程監管。加強動態監測與管理,由縣區文旅部門組成督查組,通過明察暗訪的方式對承接院團演出的時間、地點、劇目內容、演職人員數量、劇(節)目演出質量、群眾反響等進行督查暗訪;市級文旅部門按照“一村一場一回執”的要求,監督項目承接主體將每場演出情況以視頻方式上傳至省級公共文化云平臺,每月月底上報當月演出進度,不定期進行實地檢查督查。通過全過程監督、督促和跟進,確保演出質量和進度,做到年初有計劃安排,年中有檢查督導,年底有考核評估,多措并舉,久久為功,穩扎穩打推動戲曲進鄉村工作健康發展。

未來已來,遠方不遠。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讓“戲曲進鄉村”文化惠民品牌不斷展示文化藝術魅力,不斷延伸手臂,擴大覆蓋,創新方式,成就百姓的“快樂大本營”,奏響文化惠民新樂章。

(來源: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轉載 :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