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28日上午9時,天水杜甫研究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金華大廈四樓會議室舉行。這次會議,主題是2023年學會會員有關杜甫詩歌和文化為內容的學術論文成果進行交流發言。會議議程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由聶大受會長致開幕詞,并就2022年的工作了簡要匯報;二是開展學術研討交流。

(甘肅省文史館館員、天水杜甫研究會會長聶大受致開幕詞)
一、聶大受會長在開幕辭中,主要圍繞杜甫研究會作為民間社團組織的工作性質和研究方向,強調要通過參與并進行多方面的研究,以這次活動為契機,通過研究成果的展示來激發大家對杜甫文化的熱情,鼓勵大家學習與研究杜甫文化的積極性,宣傳杜甫與天水的文化淵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他指出,參加這次研討會的成員中,有年過80的資深老學者,也有很年輕的才俊,更有一批認知甚嚴,在杜甫文化、杜甫隴右詩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并不斷在探索的專家和研究者,相信這次研討會一定會開地比較符合大家的心愿。通過學術交流,能聽取各位專家的研究,來吸收他們的研究成果,結合國內同行同樣題材的一些前沿成果在這里探討,這樣真的就顯示出學術的高度了。有了這樣老中青結合的研究隊伍,一代又一代使天水的杜甫研究后繼有人,局勢一定會越來越好。

2023年的年會與往年不同的是,學術年會和工作年會結合起來在一起開。在致辭講話結束后,還就2022年的工作進行了簡要匯報。聶大受會長指出,過去的2022年是不平常的一年。在過去三年防疫的大背景下,疫情一直困擾著各個方面的工作,杜甫研究會的也不例外。即使在這樣的形勢下,也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召開了2021年年會。年會的內容:一是由聶大受會長作了工作匯報;二是表彰了2021年先進個人;三是會員代表作了發言,曹建國作了書面發言。四是書畫作品展示,表示對這次會議的祝賀;五是應邀參加的市領導先后作了即席發言,市社科聯任進祥副主席代表主管部門講話,對研究會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在這次年會議上,發展了4位兩當縣的新會員加入杜甫研究會。二是舉行了紀念杜甫誕辰1310周年等活動,開展了文藝節目演出,對這次活動,天水電視臺、天水晚報、天水在線、秦州融媒中心、華夏文明導報天水周刊、天水新時空等多家主流媒體都作了宣傳報道。
開幕式上,原天水市人大副主任鄧炎喜以嘉賓身份作了發言。他就自己關注和研究杜甫詩歌和杜甫文化的經歷與體會談了自己的感受。他指出,對杜甫的研究,視野上不能僅僅局限于天水和甘肅范圍,如何能從深度和廣度得到進一步拓展,利用各種形式對杜甫研究內容進行有效的宣傳,包括利用和開發新媒體微信平臺,這涉及到對杜甫研究的一點線索。自己的感受是,不做學問的話,不敢寫文章發表。 他進一步指出,無論宣傳李白還是杜甫,不要只是局限在當地的小范圍內搞,要有大視野。
市民管局副局長雷志宏按會議的安排作了發言。他說,杜甫研究會能夠發展到今天,聶老師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自己也為他的這種精神所感動。杜甫研究會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利用今天參加學術研討會的機會,自己既是學習,也很受感動。從發展的角度,要繼續做很大的努力,讓研究會發展的前景更好。作為主管局,自研究會成立到今年已17年,自己對目前存在的狀況雖然了解不透,但感覺還是要吸收一些年輕人進來,讓年輕人多通過活動或其他途徑,了解杜甫文化并發揚光大,一定要做好繼續傳承下去的工作,要在傳承上多吸收年輕人。從聶老師方面,希望給文旅局和其他搞文化的相關部門,如文聯還有宣傳部門,發揮它們的作用,可以考慮把目前的狀況和將來怎么發展的規劃多向相關部門提一下建議,爭取能夠盡量地獲得其對杜甫研究會工作上的支持。我甚至還覺得,可以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繼續拓展,利用每年的伏羲文化,繼續延伸到杜甫文化。通過杜甫詩歌文化,可以在學校,包括深入到各大專院校,利用專家和師資優勢,讓后代繼續把杜甫文化宣傳下去。
會上市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宋桂文向鄧炎喜,仙松濤贈送了自己的書法作品。對杜甫研究和當地文化研究富有成果的資深學者張廣成老先生向杜甫研究會贈送了自己的文集《隴上文史論集》和《隴上文史論集續編》二部作品。
二、學術研討交流活動
在這次研討會上,共有專家學者提交的13篇專題論文參與了研討。來自天水師院的專家和教授,包括現場參會的研究會會員8人作了主旨發言和交流。
杜甫研究會武將、張玉明、趙正濤,天水師院專家和教授聶大受、安建軍、李利軍、張四龍、張廣成、分別就自己關于杜甫研究的論文成果內容作了發言交流。
聶大受在題為《杜甫隴行吟與地域文化價值以及現實意義》一文中,就杜甫流寓秦州的經歷和在隴右期間詩歌創作的題材,行吟詩的文化價值,這些詩作在當代的文化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入細致的論述和探討,尤其是結合對杜甫從關中西行經隴縣、上大震關、過老爺嶺時所作的秦州雜詩第一首“滿目悲生事”的認知,對研究會與張家川縣文旅局聯手建立杜甫詩碑的情況作了交流發言。不僅如此,杜甫秦州詩對當地物象和人文地理元素的記寫,對隴右地域文化的擴展研究提供了獨特而又寶貴的資源和財富。這對現實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和開發利用,尤其是以杜甫行吟詩為線索,可以開辟一條以杜甫詩作為主題的文化旅游路線,包括對杜甫詩歌文化產品的開發,其意義和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安建軍教授在題為《隴右之行令詩圣的人生與創作別開生面》一文中,圍繞創作此文的原因,談到了現有關于杜甫研究的出版物中,發現研究者對于杜甫秦州和隴右這段時期的生活與創作,都是一筆帶過,而且強調的都是其在秦州期間生活上遇到的困境與悲慘的一面,正是出于對這一階段的研究和思考,就是想通過此文來闡述自己不同于他們的看法和理解。他認為,作為一種定位,別開生面首先體現在杜甫隴右詩獨具的分水嶺意義。首先是杜甫流寓秦州期間,他的人生與創作別開生面,二是杜甫的一生,從七歲“開口吟鳳凰”起,一直沒有停止過他的吟唱,從他來秦州后創作的隴右詩來看,秦州時期是他詩歌創作上的一個主題升華。三是隴右詩整體上的別開生面。創作風格的善變和通變,正是這里成為其詩歌創作集大成的一個大關,實現了他體現在隴右詩整體創作中的求變善變與轉身。
張四龍《秦州“三帖”考略》從文物普查和考古學的角度,就“二妙軒帖”“老杜秦州雜詩碑帖”和馮國瑞對麥積山石窟資料室館藏文物中“二妙軒帖”的仿帖這三個帖在研究杜甫詩作和天水書法上非凡的價值進行了研究和論述。

杜甫研究會成員武將和張玉明分別以《詩圣杜甫緣何流寓隴右秦州以及他留給秦州地域文化資源初探》和《<客至>詩,肯為“正”,妥否》為題,前者對杜甫流寓秦州的原因提出了有別于“因人作遠游”的另類看法,后者從文字和語匯考證的實踐和應用角度,對學校語文教材中發現的對杜甫詩個別字句的解釋進行舛誤校正,體現出研究上深入細致的特點。
張廣成在《杜甫<滕王亭子>詩之解讀兼評楊慎對詩史的非議及其他》一文,對滕王其人以及杜甫《滕王亭子》詩中的“傷心地”以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明代楊慎以此來否定和貶低杜甫詩作“詩史”地位的錯誤認知,對杜詩研究富有啟發。
李利軍博士《<杜甫全集校注>“騏麟”辨誤》一文,從文獻學和文字學的角度發微掘幽,以自己宏闊的視野和比較研究,對發現的問題作了辨誤與闡發,開啟了杜詩研究的新思路。
研討會由天水師院王正威和安建軍兩位教授主持,李利軍博士和趙鯤教授進行點評。
(來源:天水杜甫研究會 轉載: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