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秦安縣聚焦服務糧食和特色林果產業強縣目標定位,積極引導農機合作社采取訂單服務、生產托管、承包服務和跨區作業方式,全力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模式,積極推廣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農機社會化服務不斷創新發展,農機作業服務領域逐步拓展。上半年,全縣完成小麥機械化防收全程機械化作業18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機械化播種0.92萬畝、植保1.03萬畝,為全縣糧食與果品產業生產提供了裝備支撐和服務保障。
隴城鎮上袁村爭取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70萬元,由上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購買拖拉機、小麥收割機、秸稈回收打捆機、青儲收割打包機、中藥材收獲機等大型農機器械,成立隴城鎮農機聯合社,將年收益的30%用于村集體經濟積累,35%用于機械設備運行及維護支出,35%用于用工支出。同時,規范了農機聯合社章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合同、資產入股臺賬、收益分配方案等,建立健全合作社經濟財務管理制度,規范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和使用,確保村集體成員共享增值收益。
興豐鎮陽坡村成立了陽坡村農機服務專業農民合作社,將陽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三部委扶持項目資金50萬元入股到農民合作社,合作社利用農業機械整治撂荒地及玉米種植產生收益,每年按入股資金的6%產生分紅收益3萬元,2022年實現年收益6萬元,其中村集體資金積累3.5萬元,歸入合作社風險基金2.5萬元,年帶動周邊群眾就近務工360人次,實現群眾務工收入4萬元。
王鋪鎮王鋪村、青林村等10村成立黨支部領辦的農機聯合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聯合社+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家庭農場+農戶”的運營模式,承接糧食示范點部分種植工作,預計收益60余萬元;周岔村、盧胡村等10村成立黨支部領辦的施工聯合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聯合社+村集體+企業+農戶”的運營模式,出租機械用于鎮域內美麗鄉村建設、產業路開通、鄉村道路修整、拆危治亂等簡易施工操作,獲得收益80余萬元,全部注入村集體,每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8萬元以上。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