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芬芳,風云砥礪
——天水市麥積區潘集寨學校校史館正式亮相
渭河水濱涯,麥積山腳下,坐落著一所聞名遐邇的學校——麥積區潘集寨學校。

9月的甘肅天水,秋高氣爽,恰逢此時,潘集寨學校也迎來了120周年紀念。麥積區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何旭先生,SOHO中國執行董事潘石屹,潘集寨學校支部黨委書記、校長毛亞輝,潘詩林老先生與20多位歷任老校長和老校長的家人們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潘集寨學校校史館”的亮相活動。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一百多年來,潘氏家族幾代人興辦教育,啟迪民智,惠澤桑梓,為培養人才、服務教育做出了積極貢獻。而校史館不僅是展示學校歷史變遷和辦學成果的窗口,更是培育傳承學校文化、激勵師生奮發有為的重要陣地。”
——何旭
“在歷史的長河里,我們無法忽視文明和教育給我們社會、民族乃至個體帶來的深遠影響。就如同大樹對土壤、江河對源頭的依賴。我們村子的文明進步和國家、民族、家庭、個體一樣,都離不開教育這一堅實的基礎。”
——潘石屹
時光回溯至190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后,在潘世俊先生的引領下,得以創立了秦州境內的第一所學校——“養正學堂”,自此才終于告別了私塾式的落后教育模式;而“養正學堂”,就是現如今我們看到的潘集寨學校的前身。

一路走來,從最初的一位老師、六名學生,發展成為今天1800多名師生的學校。正是這所學校,改變了整個小山村的面貌,讓這個村莊得到了十里八鄉人們的尊敬。
在之后120年歷程中,潘集寨學校共經歷了25位校長,這25位勤勉的校長就如同25支明亮的蠟燭,用他們的知識和文明之光照亮了這個偏僻的小山村。

由SOHO中國基金會出資建設的校史館里,陳列了從創始人潘世俊到現任校長等25位校長的老照片。有些老校長已經去世多年,未留下清晰的影像,我們借助AI修復技術,將這些塵封已久的老照片清晰的還原出來,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經歷以及一些歷史老物件也在整理中,之后也會陸續呈現給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潘世俊先生的貢獻并非只有創校一事。最初,他在村里選拔了兩位年輕有志的少年,其中一位就是潘石屹先生的爺爺潘爾燊,潘世俊先生把他們送往北京高等學府學習,學成后,潘爾燊等人又自發投身家鄉的教育事業中,這一舉動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村子的命運。
今天我們借此機會,所有校長和后代們在潘世俊先生和歷任校長的肖像前,向他們以及由他們帶領的卓越教師團隊表達最誠摯的感激。

正如潘集寨學校現任校長毛亞輝致辭中提到的:
“我們必將追隨智者的腳步,在繼承中發展,我們必將踩著前輩的肩膀,在傳承中創新,行得更遠,攀得更高。校史館的建成,其意義已經遠大于眼前,必將成為潘集寨學校的思想源泉和精神財富,激勵和感召后人不斷前行,創造更大的輝煌。”

“今天,潘集寨學校已經為祖國的建設、為社會的進步培養了無數的人才。雖然學校的硬件變化非常大,但學校的精神沒有變,教育的本質沒有變。教育的本質就是教導人們走正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教育的本質就是啟發、激勵、挖掘每個人身上的潛能和美德;教育就是引領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和道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未來世界的建設,唯有通過教育。”
——潘石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