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準確掌握全市小麥主栽品種抗病蟲變化動態,研判小麥病蟲害特別是小麥條銹病發生流行趨勢,科學指導大田防治,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市、縣區農業農村局組織植保部門在全市不同區域(半山區和高山區)種植完成8個小麥抗病蟲動態觀察圃。觀察圃均設在適宜條銹病發生流行區域,也是我市小麥條銹病重點越冬、越夏區。

秋播期間,植保部門結合全市小麥品種布局和新品種選育推廣情況,對觀測圃品種進行適當調整和更換,以確保全市主栽品種的代表性。觀察圃內種植35-40個主栽品種,包括蘭天系18個、天選系12個、中梁系8個,其它2個,代表面積占全市冬小麥總播種面積的90%以上。
觀察圃內所有品種不實施拌種,整個生長期內不使用任何農藥等防治措施,其余條件如播種時期、密度、施肥等田間管理條件同于大田。觀察圃內采取定時、定點、定人的“三定”調查監測方法,小麥苗期至收獲前每7-10天調查病蟲特別是條銹病的發生發展情況。秋苗期從小麥條銹病開始顯病至條銹病菌進入越冬期,掌握秋苗期發病程度和越冬菌源量,翌年條銹病始發期至小麥灌漿成熟期,實時監測、詳細記載小麥條銹病發生發展動態,準確研判全市小麥病蟲害的發生流行趨勢,將為及時有效開展大田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為我市小麥多抗源品種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秦州區平南條銹病觀測點是全國農技中心牽頭,甘肅省植保植檢站、省農科院植保所、天水市植保植檢站聯合在條銹病常發流行區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小麥條銹病菌跨區傳播途徑與時空動態變化規律研究”的內容之一,觀測點通過小麥條銹病抗病蟲動態觀測圃、孢子捕捉儀、多維環境氣象監測儀等系統分析研究,將進一步提高小麥條銹病監測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率。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