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就!火了呢?
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故里甘肅天水,突然爆火不奇怪,奇怪的是,為啥是因為“麻辣燙”火了?
3月14日,甘肅天水,游客正在品嘗麻辣燙。九美旦增 攝
“天水麻辣燙”爆火全網半月有余,和前往現場采訪的同事聊及此事,作為甘肅人的她仍有些懵,“怎么就火成這樣了?”
爆火,真是一門玄學。且不論為何火,哪里火了,作為媒體記者的我們,首先得考慮如何接住“這團火”。
如何接住熱乎乎的“麻辣燙”?
01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甘肅麻辣燙”就在網上有爆火的端倪,同城媒體同行們開啟了“探店”模式,用Vlog的形式向全網介紹獨一份的甘肅麻辣燙。幾天之后,“寵粉升級”的甘肅天水,因一碗麻辣燙成為全網最亮的那顆星,分社記者組成了前后方報道團隊。
(1)趕赴現場,火爆程度超想象。3月14日,“90后”記者閆姣等一行4人早上7點多就從蘭州家中出發,坐著動車前往甘肅天水。雖已在網絡看過人潮涌動的視頻,抵達現場后的同事們,仍被排隊5個多小時熱情的食客所震懾。
2024年3月中旬,中新社甘肅分社記者一行在甘肅天水采訪爆火后的麻辣燙。九美旦增 攝
在現場,分社記者發出《甘肅天水開啟麻辣燙“狂歡周” 熱鬧程度勝過年》《天水麻辣燙:紅油辣子是靈魂 游客千里奔赴》等圖文視頻稿件,并完成直播《味蕾中國 | 被天水麻辣燙香翻了?我們替你安排上!》。
結束在天水4天的采訪,分社記者始終都沒有吃到當地最火爆的天水四合院里的麻辣燙。因為,真的太火爆了!
(2)追根溯源,努力找尋差異性。天水麻辣燙爆火后,鋪天蓋地的新聞接踵而至。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尋中新社的“獨一份”?這與記者敏銳觀察力和深入采訪分不開。
《甘肅天水開啟麻辣燙“狂歡周” 熱鬧程度勝過年》這一條稿件,便是借著麻辣燙“吃貨節”的舉辦為由頭,綜合現場觀察而成,被百余家媒體所轉載,突顯了“狂歡”的氛圍。
3月14日,甘肅天水,游客手舉挑選的麻辣燙食材“蔬菜花束”。九美旦增 攝
在找尋差異性方面,我們更側重追蹤溯源,從源頭找尋天水麻辣燙的成功秘訣,攝影記者前往天水甘谷縣,拍攝走紅的辣椒和花椒,獲得社會高度關注。
(3)前后配合,延續“麻辣燙”余溫。一碗麻辣燙帶火了一座城,圍繞天水可以去操作的,不僅只有這一碗麻辣燙。除了前方記者帶來的“新鮮食材”,后方也要做好外圍采訪延續余溫。
我們發出的稿件《一碗甘肅麻辣燙,盛得下多少“出乎意料”?》,從多方渠道向外界介紹天水,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3月14日,甘肅天水,商家正在制作麻辣燙。九美旦增 攝
復盤此次報道,我們需要學習和總結的仍有很多。前方報道任務分解消化不夠及時、直播人太多信號時斷時續、缺乏綜合厚重分析類稿件等等,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且悟且行且進步。
如何在平淡日常中找尋“熱辣滾燙”?
02
作為一名地處中國西北的記者,能夠遇上如此“滾燙”之事,可謂是“潑天的富貴”。
然而,這樣的“富貴”可遇不可求,我們更需要修煉的,是在平淡日常中找尋“熱辣滾燙”的功夫。
(1)緊盯“地域大熊貓”,做行業領域專家。敦煌、文博、考古、絲路、黃河等關鍵詞,是甘肅的“地域大熊貓”,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題材。
跟這些詞匯相關的事件、人物,抑或是在這些地方發生的事件,都是“熱氣騰騰”的新聞。
2024年2月,中新社甘肅分社記者丁思和同事采訪《黃河母親》城雕的作者何鄂。
以敦煌為例,今年初,載著網紅博主“B太”游敦煌的敦煌出租車大姐何玉秀走紅網絡,她只是熱忱西北人中平常的一位,但卻是外界了解和打開敦煌的一扇窗。
我們約訪了何大姐,采訪了她的出租車同事們,完成這一篇故事《敦煌印象:不只有莫高窟,還有熱辣滾燙“何大姐”》。
常言道記者是“雜家”,什么都要略知一二,但精通深究某一領域、做行業內的專家才是當下媒體時代更為迫切的。
我寫過很多熱乎乎的臺商小故事,對年輕一代臺商的觀念尤為關注。
在一次省臺辦舉行的例行活動中,從年輕臺商的發言嗅出了新聞的味道,會后抓住采訪,發出稿件《臺商欲突破“小確幸”氛圍 盼“向西轉型”落地生根》。
在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將熱愛發揮到極致,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這樣才能夠運用專業知識,讓新聞作品有更深層次的表達。
(2)保持一顆好奇心,“十萬個為什么”常問常新。記者做久了,很容易會陷入慣性思維和固有的寫稿套路。如何激發采訪的創作欲?如何寫出新鮮熱乎的文字?唯有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敏感、好奇和探索欲。
2023年9月,記者采訪有“漢字叔叔”之稱的美國學者理查德·西爾斯。
記者都有顆“八卦”的心。一方面說明了記者需要廣泛收集信息源,另一方面,刨根問底、追根溯源,也應該是一名記者保持客觀報道的內驅力。面對一件事情的發生,不是有聞必錄,而是更應該思考,它為什么在這個地方發生?為什么會這樣發展?是哪些人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身邊的年輕人為啥也喜歡去社區食堂?帶著這樣的好奇,我和同事采訪發出稿件《(神州寫真)從“老齡”到“全齡”,社區食堂拓展社交新空間》,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
敦煌旅拍為何這么火?那就去拍一套。我的同事不僅體驗式拍攝了敦煌寫真,并發出稿件《敦煌舞“出圈”徜徉沙海 “飛天旅拍”成絲路游“新寵”》。
十萬個為什么,常問常新,常寫常新。
(3)打破刻板印象,另辟蹊徑挖掘“出乎意料”。甘肅竟然也是花成海?甘肅竟然還有大江大河?甘肅竟然還是中國芯片大省、民謠樂隊的樂土、中國“菜籃子”產品重要供應區之一……
3月14日,甘肅天水,游客品嘗麻辣燙。近日,甘肅天水麻辣燙在網絡平臺火爆,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品嘗。九美旦增 攝
從古至今,大漠、戈壁、邊塞、駱駝、干旱成為外界對于甘肅的刻板印象。近年來,中新社甘肅分社另辟蹊徑力求差異化報道,挖掘推介甘肅不為外人所知道的另一面,寫出新意。
《甘肅有杏:本是同根屬,何以俏銷他鄉》《武俠劇中的忘憂草,開遍了甘肅慶陽黃土塬的房前屋后》等稿件,向外介紹了甘肅豐富多彩口感豐富的美食。《甘肅銅奔馬爆款文創“一馬難求”:活了文物,火了博物館》,向海內外介紹了甘肅深厚的千年文化。
(4)保持學習節奏,懷有同理心。新聞,首要強調“新”,即新意,是新鮮,是以前沒有的。
如今,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以及不同層次讀者的多樣化需求,給媒體人的創新意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024年3月中旬,中新社甘肅分社記者閆姣(右)在甘肅天水采訪直播爆火后的麻辣燙。九美旦增 攝
唯有迎風而上,保持學習的節奏,主動擁抱新技術,熟練掌握運用相關技術,提升講故事的綜合能力。另外,記者要始終懷有體悟人間悲喜的同理心,盡可能去理解采訪對象的感受、思想和行動,去換位思考。
非常有幸,讓我通過記者這份職業,透過多個視角,接觸和了解這個時代的更多切面,進而發現平淡日常中隱秘的“熱辣滾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