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進新家園遷出好日子
——天水市生態及地災避險搬遷工作掠影
天水市位于隴西黃土高原和秦嶺山地、六盤山山地過渡地帶,地質環境脆弱。受強降雨影響,全市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頻發多發。是甘肅省地質災害重點高易發地區之一,在全省3.3%的國土面積中,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占全省高易發區面積的14.5%,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出地災隱患點2552處,嚴重影響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地質災害隱患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022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作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舉措和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有效途徑,通過強化組織領導、整合資源力量、統籌規劃實施,加強調度推動,高質量推進避險搬遷工作。各縣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各自實際,列清單、建臺賬、明任務、定措施,加快搬遷建設進度、及時跟進基礎配套設施等工作,全市上下形成同頻共振、齊抓落實的縱深推進工作格局。兩年來,全市共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整村、整組、整溝、整山頭搬遷16個組334戶1450人,切實讓群眾住上了“暖心房”圓了“安居夢”。
武山縣委、縣政府統籌做好政策宣傳、對象認定、項目選址、用地報批、項目建設、資金撥付等重點工作,各鄉鎮建立了黨政主要領導統籌、科級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組、村組干部包戶的“鄉鎮黨委統一調度—黨政班子成員分工直聯—村黨組織一線推進”的三級聯動體系,靶向攻堅、高效統籌,確保了避險搬遷工作各環節無縫銜接、有序開展。2022年,全縣共確定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對象101戶493人,已全部搬遷入住;2023年,共確定搬遷對象85戶418人。截至目前,楊河鎮、山丹鎮2個集中安置點65戶房屋已全部交付群眾裝修,灘歌鎮、楊河鎮分散安置20戶全部搬遷入住。其中,沿安鄉泉峪村較為典型,其位于武山縣南部林緣山區,山大溝深落差大,118戶531人的村莊坐落于“V”字型溝谷兩面山坡,強降雨極易引發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圍繞“搬什么人”“如何搬”等問題,沿安鄉泉峪村按照“生態為先、統籌規劃、群眾自愿、分期分批、因地制宜、科學有序”的原則,組織黨員干部通過入戶走訪、電話聯系等方式做好摸排工作,分類建立臺賬,做實做細群眾意愿調查核實、心理疏導等各項前期工作,為做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清水縣委、縣政府搶抓機遇、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算好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賬”、生活條件改善“民生賬”、治理搬遷效益“經濟賬”、推動鄉村振興“長遠賬”和生態保護修復“環境賬”,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全力保障“10+5+N”政策落地,縣財政局及時撥付補助資金、積極協調貼息貸款、全面落實配套政策,充分發揮資金保障作用。截至目前,2023年256戶避險搬遷戶補助資金全部撥付到戶。同時,清水縣全面落實配套政策,拓展資金整合渠道,加大資金籌措力度,從信貸支持、就業就學、產業支持、公共服務等方面,支持遷建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保障搬遷群眾基本生活需求,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竭盡全力讓群眾“搬”出好日子,“搬”進幸福里。其中,白駝鎮姚黃村非常典型,地處黃土梁峁溝壑地帶,自然條件差,村內多處出現滑坡、道路常年積水局部塌方,地質災害風險隱患較高。姚黃村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通過政府配套+農戶自籌、集中安置和自主建設相結合的方式,讓135戶625名群眾搬出險山,住到平川。同時,姚黃村將村內道路硬化、休閑廣場建設、管網鋪設、強電弱電安裝、綠化美化亮化等配套設施與新農村建設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切實圓了群眾的“安居夢”。
(來源:天水市自然資源局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