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夏明勤)7月21日,閻海軍新作《崖邊農事:二十四節氣里的村莊》在西安萬邦書店首發。發布會上,閻海軍向西安讀者和北大博雅講壇線上讀者介紹了創作這本書初衷和思路。民俗專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張志春,民藝學者、西安美院副教授張西昌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對該書進行詳細解讀。

《崖邊農事》是閻海軍繼《崖邊報告》后推出的又一部關注鄉村發展、鄉土文明的非虛構力作。
崖邊是渭水流域的一個小村莊,也是閻海軍的故鄉,這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區域,搖擺于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干旱是常態。農人在這里因循節氣物候,周而復始耕耘希望,定義著樸素的生存哲學。閻海軍以二十四節氣及農事活動互為經緯,用田野筆記和紀實寫作的形式記錄落谷有聲,百年農業生產變遷、傳統農耕人家的農事生活、鄉村熟人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這本時間之書中一一展開。
作者結合鮮活的農事日常,索引大量文獻,靈活運用社會學、文學、農學等多學科知識,關聯整個人類的農業文明史,既有微觀細節的觀察,又有延伸拓展的廣闊思考。既有學術思想的深度,又有關注現實的廣度,形成了作者既注重精準真實和冷靜克制,又不失鮮活靈韻的獨具特色的非虛構寫作特質。

閻海軍說,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途中,促進農業現代化,也是重要命題。保育農耕文明,傳播鄉村文化,開掘能夠助益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文化資源,是自己過去多年一直身體力行的課題。中國農業起源于黃土區域,西安所在的關中是中國農耕文明集萃之地,選擇在古都西安發布《崖邊農事》一書,重溫中國農耕文明,討論農業這個既古老又需要提升的重要事業,具有非凡的意義。
張志春評價說:《崖邊農事》一書的文字體現著沉浸而超脫的特性,海軍的行文極其克制內斂,但他的每一行字都是充滿深厚感情的;這本書具有立體多維坐標系的視域與結構,它不是簡單地寫一個村莊微觀的種田史,而是開合有度地梳理貫穿了農業史,甚至是人類的生存發展史,這樣的結合提升了這部作品的立意;同時,這部作品以基層民眾為主體與坐標原點的敘事立場,體現了作者心懷天下,關注底層的寫作面向。這本書我讀了一遍,還想再讀。我覺得這本書有成為偉大作品的潛質。

張西昌主持發布會時說,《崖邊農事》作為閻海軍在自己的生養地——崖邊村所進行的第二次“家鄉作業”,他以二十四節氣的時間為緯,以中國當下農業生態為經,具體借用崖邊村的人事為支點,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卻帶問題意識和傷痛感的農事長卷。在本書中,作者的歷史觀和社會學視角顯而易見,他以春秋筆法縱向萬年時光,但重點在于揭示百年以來中國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之間疊壓與交互所產生的種種問題。這種非虛構寫作呈現了作者悲天憫人、求真務實的人文立場和社會擔當。本書不僅是作者深剖“崖邊”村落這個農業標本切片有痛而發的“請命”寫作,更是他對中國農業生態鼓呼吶喊的心聲,在我看來,也是一本叩問靈魂和針砭時弊的良心作品。

作者簡介:閻海軍,媒體人,知名非虛構作家,著有《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隴中手藝》《翻越隴坂:從東西互動到天下中國》《官墻里》等多部作品,主編《崖邊》MOOK。曾獲“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社科類推薦圖書、“華文好書”2015年度社科類十大好書、敦煌文藝獎、2022年度“最美的書”等獎項。(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