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的足跡:伏羲廟的歷史回響與文化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在伏羲廟視察回訪記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徐媛 馬凱
唐槐傲立、古柏參天,根深葉茂的古樹名木與全國保存最為完整、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建筑群便構成了這一方寧靜古樸的天地。
中秋前夕,如往常一樣,伏羲廟正迎接著從四面八方遠道而來的客人。9月10日,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這座有著500多年歷史的“華夏第一廟”,他在這兒留下了足跡,也留下了殷殷囑托。
一
“伏羲廟中軸線上保留有牌坊、宮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等明代建筑,四進六院,層層遞進,整體院落呈現出宮廷建筑的形制,現存最早的建筑先天殿距今已有540年的歷史,廟區占地面積3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1986年,天水市博物館遷入伏羲廟,形成‘館廟合一’的管理模式……”天水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復興對伏羲廟內的一切早已爛熟于心,但面對習近平總書記,依然難掩激動之情。
宏闊幽深的伏羲廟,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整個建筑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對于研究中國遠古歷史、探討明代建筑藝術、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風情等,有著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
作為此次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水伏羲廟的講解員,劉復興引導著總書記參觀了伏羲廟內的每一處建筑,從古樹,到古建,到古碑,再到匾額、楹聯,可以說伏羲廟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講述著它的歷史淵源和深厚寓意,也彰顯著伏羲始祖文化的獨特魅力。
邊走邊看間,總書記總會問到許多他關心關注的問題,“總書記看得非常仔細,聽得非常認真。”劉復興說,這讓他記憶深刻。
實際上,此次習近平總書記來天水伏羲廟視察,對于伏羲廟所有工作人員來說都是難以忘懷的大事。誠如天水市博物館館長劉玉璞所說,總書記到伏羲廟視察,在伏羲廟發展歷史及伏羲文化研究史上都有著里程碑的意義。“這給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具體方向。總書記的指示,也讓我們看到了發展的巨大希望,全館上下一定會按照總書記的指示和殷切囑托,將下一步的工作做實、做好。”
伏羲廟年輕的講解員郭雪雅,在提及總書記的此次伏羲廟之行時,亦是心潮澎湃。“這對我今后的工作,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激勵,我會繼續加強學習、提高講解服務質量,努力講好伏羲故事,為傳承創新伏羲文化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二
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解的20多分鐘,劉復興深切感受到了總書記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內樹木、建筑等文化遺存的高度重視。
雖歷經500余年歷史,但伏羲廟依然保持著年輕的模樣——院內建筑,無論何年何月建造,都因得到妥帖細致的呵護,無一不展現著昔日的光彩;栽于唐代,已1300歲高齡的國槐,雖屢經兵燹天災,至今依舊昂然挺拔……
作為專門祭祀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清宗廟建筑群,伏羲廟歷經500多年歷史,仍能光彩如昨,這與歷代對它的保護、修繕是分不開的。
“今年8月,伏羲廟完成了最近的一次修繕,不僅對中軸線上的5座古建筑進行了維修,更換了破損的部分瓦件、脊件,還按照傳統方式重做了檐部地仗、油飾。”劉玉璞在受訪時說,細數歷史,天水伏羲廟從明代至今總共進行過12次維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1986年起至今,共進行過3次保護修繕工程,基本恢復了歷史上記載的格局。”
仔細梳理伏羲廟的修繕保護史,不得不提的是于2004年啟動的伏羲廟歷史上規模最大、修繕內容最徹底的保護修繕工程。資料顯示,經過12年的修建,伏羲廟維修文物建筑和復建建筑8161平方米,鋪設廟區游覽道路和地面5000平方米,種植各種名貴花木2000多株,新改建星級廁所3處,徹底改造供電、給排水等基礎設施,使伏羲廟占地面積由原來的6600平方米擴大到35000平方米。
得知習近平總書記對伏羲廟內的古建保護修繕給予肯定后,曾協助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完成修繕保護工作的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主任劉繼萍頗為振奮。“總書記的肯定,對我們基層文物工作者而言,不僅是激勵和鼓舞,更是一種鞭策,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了責任的重大,今后我們將繼續堅持科學保護和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文物保護工作,讓我們的文化遺產和文物煥發生機。”
談及伏羲廟的修繕保護,劉玉璞說,每一次修繕都是對伏羲廟古建筑“生命”的一次延續,為讓更多人透過伏羲廟了解到伏羲文化的厚重,伏羲廟將依托數字化保護項目,把關于伏羲廟古建筑的所有數據和信息都保留下來,為下一步的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劉玉璞說,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
三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千百年來,人們尊稱伏羲為中華人文始祖。
作為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更作為人類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伏羲造書契、結網罟、制嫁娶、定歷法,一畫開天,始創八卦,將中華民族由混沌帶向光明,肇啟了璀璨的華夏文明。因此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眼里,天水伏羲廟不僅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遺產,更是研究、展示、傳承伏羲文化的中心,是世界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
“每一位中華兒女一生必須得來一次伏羲廟。”因著“情系絲路 相約隴原——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走進伏羲廟的臺灣南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江美英說,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即使身處不同的地方、說著不同的方言,但當我們回望整個中華文化時,我們的源和我們的根其實都是在一起的。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做好伏羲文化傳承工作。
在太極殿詳細了解了伏羲的功績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伏羲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要將這份寶貴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好,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后人,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總書記的囑托,對伏羲廟未來的發展規劃,可謂一劑強心劑。“我們一定把總書記的指示落實好,并將成果轉化為日常工作的實際指導。”劉玉璞告訴記者,“下一步,伏羲廟將利用伏羲文化論壇,邀請國內著名伏羲文化研究學者圍繞伏羲文化傳承相關主題,共同進行考證、研究和闡釋性工作;另外,我們也將利用公祭伏羲大典,與港澳臺加強溝通和交流工作,并邀請港澳臺相關學者進行主題性研究。”除此之外,劉玉璞還建議,在天水首推創建伏羲學學科體系,用學科體系來規范學術研究方向……
離開伏羲廟時,記者耳邊回響著總書記的囑托、憧憬著伏羲廟未來的發展圖景,而伏羲廟,這座沉默的文化遺產,則像一位見證了歲月變遷的老者,靜靜地站在那里,訴說著過去的點點滴滴,同時也記錄著每一位伏羲廟文博人為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座厚重的精神家園所作的所有努力……